首页 八字起名网名大全正文

神基喵算里神婆的网名 神基是什么意思啊

刘先银作品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

  光阴荏苒,我濡须刘氏光裕堂,自嘉靖年间建祠于芝南一字城,共续修家谱六次。恰逢政通人和,国家昌盛,第七次续修宗谱乃光裕堂刘族之夙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谱载,刘千一是吾光裕堂始祖,南宋末年由安徽休宁率族迁至濡须芝山。至明朝更为鼎盛,嘉靖年间都堂刘仑创建吾族光裕堂,后其侄刘汝佳主修光裕堂刘氏宗谱。此谱于民国十年(1921)辛酉年六修,谱序由清光绪恩科举人、浙江盐大使、姻亲方澍所书。濡须刘氏乃刘楚之后,唐齐国公刘沼生三子,长子刘楚,为光州大都督、沛国忠简公。其立序曰: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希先名永锡,裕后德同居。

  泱泱刘氏,华夏望族,当代全国姓氏位列第四。神州大地,历代刘氏名人辈出,自尧开始,从远祖邦公到文帝、景帝及中山王刘胜,再如唐开国丞相刘文靖、宋九江太守刘戢、明湖广巡抚刘仑、刘汝佳等等。当今世界上最完整的家谱就属大汉刘氏,既源于两千多年的皇族血脉,又源于刘氏名人文化的反复冲击。讳祖刘邦,起于彭沛。汉武鼎盛,光武中兴。西汉有刘安,西晋出刘琨。三国刘备起于青徐,南朝刘裕起于江南。北汉刘崇,据守太原;南汉刘隐,占领两广。匈奴刘氏,源自汉匈联姻。刘曜长安创前赵,刘渊离石建前汉。刘屈丐朔方立大夏,国祚不长,亦甚光彩。念我祖建功立业,灭秦兴汉,开赵立夏,改晋立宋,南北复汉,薪火相传。于是乎,汉族正统,华厦主流,皆刘氏先祖之功。咸颂我祖,何等辉煌。

  诚然,每个家族、每支血脉,只要锲而不舍的上延必然有其辉煌与传承。观今览古,修谱乃上承先人之志,中尊族人之意,下启后人之心。吾氏光裕堂宗谱自六修延今九十一年矣。光裕堂刘姓子孙经历时代的演变,支世绵延,代有闻人。家属繁茂,族风淳朴。喜逢和谐盛世,我族之贤者,不忘祖德,钟情谱事,倡为续修,此乃贤达之举世。籍此之际,愿吾氏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亿万斯年,永葆其昌。是为序。

  公元二零一二年十月 壬辰年金秋 刘先银于首都北京

  

  刘先银题写《濡须刘氏光裕堂续修族谱序》2012年 北京

  中国古代29位名家的小楷书法作品

  

  洛神赋小楷书法

  在中国古代,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科举从政、治学为文的基本手段,也是一种最为常用和实用的字体,因此,历代书家多能写小楷,尤善小楷的大家也不少。小楷就像百花丛中争妍斗艳的小花,又似天幕之中闪闪烁烁的繁星,点缀着中国书法的长河。今之来看,小楷的格调古、雅、幽、静……,虽然各有侧重,但品之均可获得一番韵味,给我们带来了难以言语的审美愉悦。

  【 汉晋南北朝 】

  

  钟繇《宣示表》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人,出生于汉末名士之家,官至太傅。他同汉末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书法各体兼备,完成了古隶向楷书的转变,创立了楷书这一新的书体,在书法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作品中尤以《宣示表》最能体现其小楷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此帖章法纵紧横疏,气势开阔,每行字的大小、轻重、正欹、宽窄,错落有致,极尽自然之趣,体现出一种雄浑厚朴、沉着高古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大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其小楷主要取法钟繇,而在完善楷书、丰富笔法、美化字形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孝女曹娥碑》等。

  《乐毅论》基本摆脱了隶书的痕迹,具备了完备的楷书法则。用笔沉着内敛,扎实劲健;点的姿态生动,细腻圆润。在整体风格上呈现出端庄沉着、圆润峻拔、动静有致的中和之美、雍容之美。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善书又与其父一脉相承,并称“二王”,有小楷作品《洛神赋十三行》传世。

  王献之的《洛神赋》将楷书艺术推向一个新高峰,被后世尊称为“天下小楷第一”“小楷极则”,标志着楷书艺术的完全成熟。从温润细腻、峻拔流美的气格来看,《洛神赋》颇得其父心法要诀,但又灵性颖出,创变有成,更讲求作品的遒丽、峻逸、疏朗之美,已经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

  【隋 唐 】

  

  欧阳询《心经》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初学二王,又远承魏、晋、六朝隶书、楷书的特点,用笔险劲,法度严谨,独树一格,被誉为欧体。他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楷书发展到唐代,已经达到完美境地,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欧阳询为楷书最早的代表。

  《心经》是欧阳询小楷代表作,用笔犀利,刚柔相济,字字严整端庄,理法兼备。

  

  虞世南《破邪论序》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人,赐封永兴县子,故世称“虞永兴”。他是由隋人唐的书法大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家”。其书法遒丽和雅,格调极高。

  《破邪论序》为虞世南小楷代表之作。用笔丰润圆融,方圆兼备,柔中有刚,以韵取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碑在章法上形成了行距宽于字距的布局体系,给人以心旷神怡的艺术享受。这种章法特点到了五代杨凝式、宋代林逋那里越发夸张,一股萧散之气扑面而来,旷淡之情改变了有唐以来楷书章法森严茂密的气氛。

  

  褚遂良《摹王羲之乐毅论》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博通文史,精于书法。褚遂良的书法初宗“二王”,后受欧阳询、虞世南的影响,博采众家所长融为一体,遂自成家。书法方圆兼备,楷书结体略方,在“二王”书法秀逸道劲的基础上,将欧书的峭拔、虞书的媚丽合二为一,形成多力丰筋、瘦硬通神的独特书风。

  

  钟绍京《灵飞经》

  钟绍京(659—746),唐虔州赣(今江西赣州)人,字可大,与钟繇并称“大钟”“小钟”。书学二王、褚、薛稷。传世书迹有《灵飞经》等。

  《灵飞经》深得“二王”遗法,笔势劲健,结字精美,气韵生动,形神俱佳,为后代学习小楷的经典范本。其风格能于秀媚中含古趣,结体能在舒展中有团聚,用笔善于在平易中显变化,以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将唐人书法的特色表现无余。

  

  柳公权《金刚经》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陕西耀县人。书法擅长篆、草,真、行,而对楷书致力尤深,是晚唐最著名的大书法家,和颜真卿并称为“颜柳”,范仲淹称誉为“颜筋柳骨”。书碑很多,以大楷《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小楷《金刚经》《归林寺》等最为有名。

  《金刚经》为柳公权早期作品,字不大但用笔灵巧劲健,虽近颜法,但明显地摒弃了“蚕头雁尾”的用笔,而多融入魏晋及初唐楷意,并掺之以北碑的骨力,所以表面看上去感觉平常,有剑拔弩张之势,但仔细观察则富于变化,方劲中有清灵通秀之气,节奏明快,极富动感,整体法度森严而富庙堂气象。

  【 宋 】

  

  范仲淹《道服赞》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擅长辞赋文章,还善书法,主张与其政治革新的要求相一致。

  《道服赞》用笔劲健而清整,笔触坚实,绝无浮掠懈怠处。此帖在清劲中有法度,但少肉,结字方正端谨,风骨峭拔,得王羲之《乐毅论》的笔意,这正是范氏书作的特点,时人称其“文醇笔劲,既美且箴”。

  

  苏轼《小楷黄庭经》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具“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其书法成就,后人赞誉颇高。《小楷黄庭经》为苏轼64岁时所作,是其小字中的精品。

  

  米芾《向太后挽词》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等。祖居太原,后迁襄阳,定居润州。宣和年间,迁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好收藏,书得王献之笔意,书迹传世甚多。

  此词书法以行写楷,用笔极精,不仅笔圆锋中,而且笔致灵动,故笔画道劲,意态活泼,但绝不似唐楷的规矩端严,可谓宋代小楷之绝。

  

  蔡襄《茶录》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宋代著名的书法家,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后世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蔡襄书法艺术较全面,行、草、楷都很有造诣,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书参用飞白法,尤以小楷为上乘。苏轼说:“君谟小字,愈小俞妙”,朱熹称他的小字为宋朝第一。

  此书小楷有千余字,但纵观全帖无一倦笔,颇有二王楷法。字字劲实端严,横逸飘发,既灵活又沉着,是蔡襄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黄庭坚《金刚经》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工于文章、善诗词、工书法,其书取法《瘗鹤铭》和唐楷余绪,最大特点是重“韵”,持重风度,写来疏朗有致,如朗月清风,书韵自高。

  

  姜夔《跋王献之保姆帖》

  姜夔(1163—1203),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终身不仕,博学多才,无所不通。精于乐律,尤工诗词。工书,得魏、晋笔法,运笔道劲,波澜老成,一洗尘俗。

  姜夔的书法作品极为罕见,《跋王献之保母帖》为其代表作。全文楷法谨严,又具潇洒秀雅之态。

  

  张即之《佛遗教经》卷

  张即之(1186一1263),字温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官至司农寺丞。其书法在南宋末饮誉天下,连当时北方的金人都不惜重金来求购。其书学欧阳询、褚遂良,晚师米芾,遂自成名家,善写大字,作匾额如作小楷。其行、楷则清劲绝人。张即之的楷书作品用笔清劲,结构精严,通篇雅而劲、谨而厚,极具匠心。

  此《佛遗教经》便是一篇著名小楷,远宗晋唐人写经,以骨力取胜,善用侧锋,灵动平和,风姿雅秀。前人说此作“如矮松偃盖,婆娑可爱”。

  【 元 】

  

  赵孟頫《汲黯传》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善各体书,无不精妙。他楷书的成就很高,与颜、柳、欧并称楷书四大家。他的小楷《道德经》《汲黯传》,恬静秀丽,是学习小楷的好范本。

  《汲黯传》楷法精绝,峭丽峻拔,清逸出尘,颇有晋唐遗风。笔法劲健圆润,结字大小随形,采取竖有行、横无列的传统小楷章法,错落有致,形笔飘逸,使人欣赏时不觉有呆板局促之感。

  

  倪瓒《幽涧寒松图》款识

  倪瓒(1301—1374),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他是元末著名画家,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影响极大。倪瓒的书法,早期学王献之,继之学钟繇,其书迹主要在他的绘画题跋等中,且以小楷居多,古淡天真,活泼流畅,神韵飘逸,可谓“不食人间烟火而登仙者矣”。

  《幽涧寒松图》作于1374年,画中款识小楷极为精彩,笔力清劲,简略冲淡,字的用笔极随意,有大有小,游弋于法度之外。通篇严谨蕴藉、端庄稳重,显示出作者旷逸清淡的情怀,同时又与幽涧寒松的画境相得益彰。

  【 明 】

  

  宋克《七姬志》

  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号南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时与宋广、宋燧并称“三宋”。善章草,草书当时被誉为“国朝第一”;工小楷,不为时尚赵孟頫所囿。

  明代书家擅长小楷者不知凡几,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宋克所书《七姬志》,其小楷能上窥晋唐,书风古雅,变化随意,一扫平板之气,启明朝小楷之先河。

  

  文徵明《后赤壁赋》

  文徵明(1470—1559),名璧,字文明,号衡山居土,明代著名书画家。在书法方面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文徵明在书法史上以兼善诸体闻名,尤擅长行书和小楷。其小楷笔颖清丽,节奏冲和,结体矫健,与其画风谐和。相传他80岁仍写蝇头小楷,后世称其小楷“有明第一”,传世小楷作品很多,有《离骚经》《老子列传》《前后赤壁赋》《出师表》《草唐十志》《千字文》等。

  此卷结体秀密,用笔精意,一丝不苟。笔法极其精熟,锋芒所到,神气活现。静心观赏每个字的体势,无不具有玉质仙骨之体态、超尘出世之风神。

  

  王宠《游包山集》

  王宠(1494—1533),江苏苏州人,初字履仁,后改履吉,号玄微子、雅宜山人等。他的书法以楷书尤其是小楷最为精彩,主要得力于虞世南。他把这种温润含蓄的笔法用到古雅朴拙的小楷中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面貌,给人以空灵简远,静穆超逸的感觉。

  此作为他的小楷代表作,气息高古,格调雅致,是其融会晋唐各家楷书之后摆脱唐法,趋向魏晋高古风韵的表现。

  

  董其昌《孝女曹娥碑》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是晚明影响最大、最为杰出的书画家。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圆劲秀逸,平淡古朴。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黄道周《孝经》

  黄道周(1585—1646),字玄度,更字幼平,福建漳浦人,人称石斋先生。学贯古今.精天文历数,著述更富,以文章风节高天下。黄道周的书法以小楷和行草名世,小楷书独具一格,笔法简洁明快,于清劲中见腴。王文治评其“楷格道媚,直逼钟王”。代表作品有《孝经》《后死吟》《诗翰册》《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册》等。

  此小楷《孝经》用笔简洁,结字宽博,气势舒缓,于凝重中见姿媚。

  

  王铎《跋米芾行书天马赋》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好古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见称,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其小楷用笔险劲沉着,结体欹侧,章法变化,在苍劲老辣中又写出古朴来.不愧为大手笔。

  此书中字就写得长,整体看来,字位散散落落,如满天繁星,极富书者个性。

  

  倪元璐《家书》

  倪元璐(1593—1644),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能诗文,工书画。擅长行草,小楷亦精,其书理法俱备,形质相偕,有“三奇”“三足”之称,即笔奇、字奇、格奇,韵足、势足、意足。其小楷传世作品较为罕见,《家书》为其代表,用笔厚重质朴,直窥晋唐,功力之深.非同一般。

  【 清 】

  

  傅山《小楷千字文》

  傅山(1607一1684),明末学者、诗人、书画家,书法广涉诸家和各体,最擅行、草书,特色也最鲜明,尤其所创“连绵草”,更富新意。傅山的行、楷书,则多体现笔锋凝重、点画披离、结体欹侧、章法错落,以及拙中藏巧、动中寓静、刚中含柔等特色。《小楷千字文》系49岁所书,直追钟、王,朴实古拙。

  

  八大山人《临蔡邕小楷》

  八大山人(1626—1705),清初著名书画家。他的书法没有固定师承,广采博取,无不涉猎。楷书有晋唐之风采,行书又有王羲之父子的书风,并参入自己修悟的禅理,作品超尘脱俗,气象万千。

  

  金农《楷书吉金录稿册》

  金农(1687一1763),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浙江仁和人。博学多才,善诗词,精鉴赏,喜收藏,工书画,用笔方扁,号为“漆书”。金农从篆书中取其神,变其形,又从金石文字中广泛吸收,形成了带有篆书气质和金石昧的隶书。其楷书又从隶书中来,以重为巧,以拙为妍,醇古方整。

  此小楷册墨浓笔畅,字字圆润厚重,且见起伏,古朴典雅,有一股奇气。

  

  刘墉《小楷七言诗》

  刘墉(1719—1804),清代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在乾隆之际享誉书坛,当时人们称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刘墉为“四大家”,而以刘墉成就最高。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又精于小楷,其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此册为刘墉78岁时所书。书法朴实沉厚,结体圆整,不难看出刘墉晚年书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点,在原来圆润遒媚的书法风格中融入方硬刚健的笔法。此册可以代表刘墉晚年小楷的艺术水平。

  

  何绍基《封禅书》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媛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书法早年学颜,中年刻意北碑,尤得力于《张黑女墓志》。其著名小楷墨迹有《册封琉球赋》《黄庭经》《黄孝子传》《李广传》《石渠随笔》《封禅书》等。

  此小楷《封禅书》用笔法度灌严,藏头护尾,笔笔沉纸,但又灵动潇洒,质朴中含劲秀,绝无馆阁气。

  中国古代29位名家的小楷书法作品

  《黄帝内经》曾提出: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这就表明,五官的功能直接反映了五脏的健康状况,它们的一些异常变化也代表了五脏隐藏的病变。

  

  如何保护舌头?医学研究发现,舌在搅拌食物中,能增强大脑记忆力。细嚼慢咽和舌的搅拌运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防止胃肠疾病。此外,可以通过唱歌健身,经常歌唱有利于舌的活动。和舌有关的养生活动:

  1.赤龙搅海:先平心静气,然后将舌在口中不停地搅动(此谓赤龙搅海),使口中唾液不断增生,待唾液满口时,分三口随气徐徐咽下。明代著名医家龚居中在他所著的《红炉点雪》中附有《却病延年十六法》,其中第一要法就是“水潮除后患”。“水潮”指津液,晨起凝神端坐,舌舔腭,津液如水潮般而出,常吞咽津液能却病强身。龚居中说:“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精,自然百骸调畅。”

  2.叩齿咽津:冷谦的《修龄要旨》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每晨睡醒时,叩齿三十六遍,以舌搅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作三次乃止。”此法持之以恒,永无齿疾。

  心脏好坏看舌头。中医认为,舌的形态、色泽、灵活度、味觉情况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而深暗,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想要保养心脏,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还可以配合食疗:心有实火的,可以用莲子芯代茶饮;体虚的可服党参、当归、生黄芪等。

  口味唇色反映脾。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山药、薏米、百合、白扁豆等。

  肺功能影响鼻子。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经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诸如此类,嗅觉不灵敏、经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注意戒烟和防寒,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可以将白萝卜、梨、藕切片煮汤,加入冰糖后代茶饮,具有清火润肺、降气除痰的功效,尤适用于老人和儿童。

  肝血足眼睛亮。中医认为,眼目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视物不明、夜盲等症状;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此时,除了注意用眼卫生外,还可以取枸杞子、白菊花适量,煎煮15分钟取汁,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用,具有滋肝明目、补虚益精之功。

  肾与听力相关联。肾气足,就会听力好。若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失聪,或伴有足跟痛、腰酸痛或尿频等症状,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此时,应注意劳逸结合,房事适度,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睡眠,可服用一些补肾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肝为心之母,心为脾之母,脾为肺之母,肺为肾之母,肾为肝之母。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中医应用

  说明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

  从五行规律来说,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l.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先继见到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2)子病犯母: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

  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2)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与之联系起来,阐释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

  木- 肝-东-春-生- 风-酸-青-怒

  火- 心-南-夏-长- 热-苦-赤-喜

  土- 脾-中-长夏-化-湿-甘-黄-思

  金- 肺-西-秋-收- 燥-辛-白-悲

  水- 肾-北-冬-藏- 寒-咸-黑-恐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说明生理功能肝属木:疏通气血,调畅情志(木性生长,升发,喜条达)。心属火:心阳温煦,血得热则行(火性温热)。脾属土: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土生万物)。肺属金:肺气有肃降之能(金性清肃收敛)。肾属水:藏精,主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相生:五脏之间的相互资生。

  木生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有助于心血的正常发挥,此即肝藏血以济心。

  火生土:心主血脉,脾主运化,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血能荣脾,此即心火温运脾土以助运化。

  土生金: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散精,上归於肺。

  金生水: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以助肾水。

  水生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以化生滋养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

  2)相克: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

  木克土:肝木条达则疏泄脾的壅滞。

  火克金:心火温煦有助肺气宣发。

  土克水:脾运水湿可助防肾水泛滥。

  金克木:肺气清肃下行可抑肝气过度升发。

  水克火:肾水滋润以制约心火。

  相生之道

  心肝脾肺腎,並非自己顧自己的,而是你促進我,我助長你的,中醫叫「相生」。

  此外,它們也會你剋制我,我剋制你的,中醫叫「相剋」。

  相剋不講它,先說相生。

  心生脾,心功能助長脾功能,因此心是脾的媽媽。

  肝生心,肝功能助長心功能,因此肝是心的媽媽。

  脾生肺,脾功能助長肺功能,因此脾是肺的媽媽。

  肺生腎,肺功能助長腎功能,因此肺是腎的媽媽。

  腎生肝,腎功能助長肝功能,因此腎是肝的媽媽。

  心肝脾肺腎你生我,我生你,中醫叫做母子關係,母親病了會影響兒子,兒子有事,也會禍及母親。

  

  

  一个村里有一位理发师,他承诺愿为全村所有不愿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按他的承诺他愿不愿为自己刮胡子呢?

  假定他愿刮,那么按承诺他不能给自己刮;反过来,他不愿刮的话,就必须履行承诺给自己刮。这就是罗素悖论,由此引发第三次数学危机。

  经过几代数学家的分析,运用各种逻辑推理手段,最终全球数学家达成共识,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被解决,于是第三次数学危机得以化解。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调养法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二者共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若脾胃不和则影响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水谷的化运及精微物质的运输,故而日常调养脾胃一定要注意饮食。中医认为“脾旺于四时”,所以一年四季都不能忽视对脾胃的调养。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肃降正常则大肠功能正常,大肠的功能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肺朝百脉,血液及精微能够运输至周身全赖气的推动,并且肺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故而以肃降为顺,正应秋气下降,所以秋天要重点养肺。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肾主骨、生髓,意味着肾气健旺可充养骨骼,滋生脑髓,最后则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所以耳病及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肾主封藏,与冬气相应,所以秋冬一定要将肾封藏好,以积蓄能量。

  三焦是非常独特的一腑,与心包相合,总体调控其他脏腑,其主要功能是运行元气、水谷及水液。另外,上、中、下三焦又各有所专。

  五脏六腑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虽然“官职”有别,各有各的职责,但却共同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种和谐的团队精神。

  我们认清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还要明白脏腑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与前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了太大的差异。“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现在各种疾病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提高,同样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也在增加。比如说,在享受空调的同时也“失去”了季节的更替,以舟车代步的同时也失去了安步当车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懂” 我们的脏腑,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顺应四时五行,才能好好呵护五脏六腑,让我们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调养身体,先养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是指大自然的五行。《黄帝内经》中用五行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指明人体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为火、木、土、金、水五种属性。五千年来五行理论被中医简洁明朗地传承着,并用于实际的医学中,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研究,五脏五行理论成为中医辩证论病的一种基础性理论。

  五行是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具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和可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而是构成万物的质地和用料,以及其运行所产生的自然界万般物象的变化。天之五行与地之五行共同解释了宇宙万物万象的生成和变化。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可得出五脏之间同样会相生相克,也就是说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牵连和伤害。当某个脏器机能特别地不足,就破坏了整体和谐,失去了平衡,形成了疾病。若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其就会变成慢性病而进入五脏相克的恶性循环中。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气、血、精、津、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体器官能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泄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不能永远保持盛满。也就是说五脏六腑是化生和储藏气、血、精、津、精神、魂魄的仓库。

  1.心为君主之官,统摄和主宰其他各脏器和物质,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心与受盛之府的小肠相合,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共同调摄人的气血精神。

  2.肝是心的助手,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主疏泄,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胆相合,肝属里,胆为表,肝胆功能正常,则血有所藏,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3.脾为仓廪之官,胃为五谷之府,二者通过气的运动,将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要并能利用的各种物质,然后完成消化、吸收和营养运输的过程,是气血生化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统血”,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4.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温润全身肌腠皮肤。肺为宰相之官,协助君主心,调节气血运行。大肠为传导之官,通过经络与肺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

  5.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若肾中精气充盈,就会身体强壮,筋骨坚强,精神饱满,牙齿坚固,头发黑亮。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有助于膀胱气化津液。

  五脏六腑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气、血、精、津起着生、长、化、收、藏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善养脏腑,让我们体内的气、血、精、津充盈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人体是由若干个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内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五脏六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互相之间又有非常紧密的、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关系。脏与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为里;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所以腑属阳,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灵枢·海论篇》经言:“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指出:人体的十二条经脉,分别与其体内各相应脏腑相通,与其相应的体表、肢节联系,从而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整体。所以,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躯体的某些部位:同样,刺激人体的某些部位,亦可通过经络影响某一内脏器官的机能发生改变,并趋向正常化,以治疗某些疾病,使身体保持健康。经,穴、脏腑的这种联系,现代称“经、穴——内脏相关”或“体表——内脏相关”。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是气血所流经的通道。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五络脉等,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条经脉都与脏腑相连,经络中所流经的“气”为人体的脏腑提供了动力,并维持人体的生理协调统一。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经络应阴阳五行,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连为一体。

  滋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唤起身体正能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人生于天地间,时时刻刻都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体脏腑之气的运动与大自然阴阳五行的运动相对应,所以对脏腑的调养就必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只有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适应四时阴阳之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否则,就会为之所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就可谓懂得了调养身体之道。

  生命本身就是个生老病死的过程,要调养身体,就要把自己放到自然界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健身防病。如果能够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就可以颐养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色五味养五脏,功能正常得保障。

  《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中医将多种多样的食物划分为五种,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分别入五脏,对应肝、心、脾、肺、肾来起作用。

  除了五味,中医还用五色来对食物进行分类。中医上所说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黄色适应甘味、青色适应酸味、黑色适应咸味、赤色适应苦味、白色适应辛味。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五种色味分别入五脏,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五种色味分别相和,彼此相宜,便有利于人体的和谐。此外,《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中还把面部的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也就是说,五色也与五脏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颜色食物的摄取来补养五脏。

  综上,五色养五脏,本味补本虚。青色、味酸的食物入肝,食之可养肝;红色、味苦的食物入心,食之可养心;黄色、味甘的食物入脾,食之可健脾胃;白色、味辛的食物入肺,食之可益肺金;黑色、味咸的食物入肾,食之可补肾精。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上所说的味甘,并不等同于甜食;味咸,也并非专指食盐;青色,可泛指绿色;黑色,其实不一定要多么黑,颜色深的也可算在内。

  世间任何一种植物或动物都在大自然中孕育而生,吸取天地精华而长成,它们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人也是整个物质世界中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与自然界达到一个协调,就要首先使五色、五味在体内达到一个平衡,也就是说,各种色味的食物首先应该均衡摄取。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加身体所需要的食物,如此才能使五脏功能协调,身体保持健康。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统摄、协调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心脏是五脏六腑之主宰,精神储藏的地方。心脏器质坚固,外邪不能盘踞于内,若为外邪盘踞,心脏就会到伤害,导致神气丧失,一旦精神丧失,就会导致死亡。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平时我们养心首先就是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主血脉”是心的生理功能,与“藏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心脏的血脉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也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有失偏颇,就会使这个安整有序的“国家”出现混乱。

  驻容养颜从养心开始。

  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也就是说,心之神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是否充足,自然就会反映到脸上。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若心气不足、血脉亏虚,就会面色苍白无华。“心神” 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广而言之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通过面色、形体动作等反映出来精神气质,是生命自然和谐之美。人的精神气质是在心协调下,五脏六腑配合的生命美,缺少了这份神气,美丽就失去了意义。中医强调形神俱养,健美的外形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缺一不可,“形神合一”才是美容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养心怡神是重要的养颜方法。

  夏季重养心,还要顺应六节气。

  夏天五行属火,火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加重心脏负担。并且,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容易伤“心”。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应重点养心。

  夏三月包含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是一年中最宜养心的时节,但六节气物候不同,养心的侧重自然也有所不同。

  立夏天渐热,外出活动较多,人体气血更加外向,出汗开始增多,心跳逐渐加快,心脏的负担逐渐加重,所以要注意调养心脏,不能过累过劳。

  从小满开始,天气明显变热,雨水增多,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闷热、潮湿的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小满节气的调养身体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同时,小满也是养心的最佳时期,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所以从小满开始,一定要注意精神调养身体,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才好。

  芒种节气,气温更高,湿度更大,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工作过分紧张,生活要有节奏,可以吃一些保养心脏的药食,如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饮,或桂圆肉、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或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

  夏至是阳极之至,是阳气最盛的日子,但阳极必阴,从这一天开始阳极则阴长。夏至虽然阳极,但尚未湿极,暑热易伤心气,有冠心病、甲亢、心律快的人及动脉硬化的人,或心气弱的人都要注意避免过劳、生气、暴怒,中午要注意休息。

  时值小暑,气候炎热,正好赶上要入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一定要劳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要保护好心阳,平心静气,以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大暑正值中伏,气候炎热,湿度大,气压低,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真正是酷暑难耐。这个时候心脏最难受,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养好心,千万不要过劳,要早睡早起,中午要保证午休,注意心静、防暑。

  夏季阳浮于外,应顺从自然界“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但是,现在科技改变了人的四时。夏日炎炎的时候,空调却可令室内外温差达到十几度,还有大量地吃冷饮,这样的生活方式,怎么能不伤阳气呢。

  先睡心后睡眼,养心才是入眠方。

  中医认为,失眠多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所以调理脏腑,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失眠属心神病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神明及主血脉两方面。若心供血不足就会造成血不养心,心神被扰则烦,严重了就会躁动不安,不能眠睡。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对治疗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介绍两则脐疗方。

  酸枣仁糊、柏子仁糊,供患有失眠症的朋友选用。酸枣仁糊,取酸枣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失眠、惊悸、怔忡及体虚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症。

  柏子仁糊,取柏子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虚烦失眠及阴虚血少所致的大便燥结等。

  “先睡心,后睡眼”。

  这是宋代《蔡季通睡诀》中告诉人们的方法。名医孙思邈在他著名的《千金方》中,也提出过关于“能息心,自瞑目”的睡眠理论。也就是说睡觉时一定要让身心安适,切勿想入非非,生活中还要心胸宽广,待人处事宽宏豁达,把握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心里无所牵挂,自然能够安然入睡。

  肾虚还要从心补。

  心与肾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被归为阳和阴、火与水的关系。心为阳中之阳,属火而藏神;肾为阴中之阴,属水而藏精。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为生理之常,心肾不交、水火不容为病理之变。

  苦味食品有益养心。

  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物既是美味也是良药,吃对了不仅可以果腹还能够调养身体疗疾。吃得得当,饮食便是最直接的调养身体。只要合理地摄取食物中的营养,便能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味入胃以养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人们在通过食物摄取酸、辛、苦、咸、甘五味食品时大致是平衡的,其中当属“苦”味最不受欢迎,“吃苦”历来总与“受罪”相提并论,但是苦味食品可入心经而降泻心火,是养心饮食之首选。苦味食品就存在于日常饮食生活中,如苦瓜、莴笋、生菜、杏仁、荞麦、莲子芯等,只要我们合理选择食用,“苦”就能为“心”保驾护航。太咸太甜不益心,饮食甜咸要均衡,在人的日常食物中,甜与咸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味道。甜为甘也,在中医理论中,甘入脾,咸入肾,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甜与咸的重要性。 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使是再好的营养,吃多了也对身体无益。因此太咸和太甜的食物吃多了,都会对五脏六腑之君主的心造成伤害。吃了过多咸味的食物,就会使肾脏受到伤害,一旦肾水滞留,也就是说当肾虚导致水液停滞体内,不能正常排泄时,水气就会上逆停聚到胸膈,从而影响心阳,抑制心气,使人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而如果吃了过多甜味的食物,使脾胃难以承受和消化,又会使气血滞留在上焦心胸部位,最终导致心气郁结胀满,难以抒泄。

  因此,嗜咸、嗜甜的饮食习惯都是不利于人身体健康的,而低盐、低糖的饮食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明智之选。

  肺气一伤,百病蜂起。

  肺在脏腑中的地位最高,覆盖着其他的脏腑,是人体气与津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称它是身体之“宰相”。只有心肺功能健旺,气血的运输才能畅达,人才能健康。所以一定要呵护好自身的“娇肺”,才能使气血运行适当,机体也就美丽常在了。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都属于肺,均为肺所主。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为五脏之长,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一身之气都是通过呼吸来从属于肺的,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肺脏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脏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他脏腑的强弱,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病情的转移发展和治疗,很多看似与肺毫不相干的病,寻根溯源都是肺气亏虚所致。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俗语,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蕴涵的医理。

  《黄帝内经》认为“喜、怒、悲、忧、恐”五志与“心、肝、脾、肺、肾”分别相对应,肺在情志的变动上属忧,过于悲忧就会伤肺,而喜能抑制悲忧,所以开开心心的对肺有益。肺气充盈了,其他脏腑就能得到很好的滋养,人也就能更年轻。

  肺是“娇脏”,也是五脏之长,所以养肺便是调养身体的重要一环。历代养生家归结出来的养肺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林大夫想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就应当算是笑了。不同程度的笑对机体来说都是很好的运动,尤其是大笑,能使人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使呼吸道得以清理,肺得到扩张,从而使呼吸通畅,肺功能得到改善。

  秋天养好肺,你就不会像花儿一样枯萎。

  “红薯炒乳瓜”需要红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叶、葱段、蒜末、盐、鸡精各适量。先将红薯、乳瓜洗净切块,炒锅放油烧到四成热,下葱段、蒜末爆香,倒入红薯块煸炒至五成熟时再放入乳瓜炒匀,加入适量清水、盐、鸡精、香菜,汤汁收干即可。此菜咸甜适口,可有效缓解皮肤干痒。而做“蜜枣核桃羹”只要准备蜜枣250克、核桃仁100克、适量白糖就可以了。将蜜枣去核,洗净,沥干水分;与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锅,小火炖煮;待汤羹黏稠、核桃仁绵软即可关火食用。此甜汤滋补肝肾、润肺生津、润肤养发。

  根据“燥者润之,滋阴润肺”的补养原则,要选用滋阴润燥、补养肺气的食物进行补益,比如银耳、百合、梨、甘蔗、香蕉、芝麻、藕、菠菜、木耳、乌骨鸡、鸭蛋、豆浆、饴糖、蜂蜜等,来滋阴润燥,以解除秋燥对肺乃至全身的“威胁”。

  《黄帝内经》的旨意,“五谷为养,五蔬为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气合而食之。养颜,一定要记得养气血。养气血,一定要记得养五脏。养五脏,不能靠保健品,而是要注意每天的饮食,多吃对五脏好的食物药物,药食同源的最好。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滋养五脏,不妨参照我的食疗方,维护五脏的康健。修复五脏的损伤,还五脏一个本来,让身体得到气血的滋养,让你的容颜青春焕发。这就是我的主张,养生就是养五脏的理由。 那么,我是如何养好五脏的呢?肯定不是买保健品吃的,也肯定不是花了大价钱,只是学了点中医,针对性地服食了一些食物,或者说,适当使用了药食两用的食物。适当,是指避免暴饮暴食,也是指别吃的太少。暴饮暴食毙伤五脏,吃的太少营养不良,只有适当才是玉液琼浆。药食两用,那是尽量运用平性的食物和对路的药物,把药性的指向集中到五脏。比如红花桃仁对心,杏仁陈皮对肺,红枣桂圆对脾,枸杞菊花对肝,芝麻核桃对肾。也就是说,每天都有归经的食物去修补五脏,得到滋养的五脏就会保持着本来,甚至能修复被伤害的部分,继续发挥应有的功能,让身体显得健康,生机勃勃。当你耳聪目明,嗅觉灵敏,吃嘛嘛香,轻松地度过每一天的时候,你会想到,那是五脏提供的能量吗?我相信,五脏完好的人,寿命一定长,能够修复五脏功能的人,寿命也会很长,那是因为“五脏是阴承年龄”。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这一段话是我们整个饮食的指导纲领。

  一、五谷为养

  五谷的意义包括狭义跟广义两个含义,《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赵歧注:“五谷谓稻(大米)、黍(黄米)、稷(谷子)、麦(小麦)、菽(豆类)也。”《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王冰注:“谓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也。”《苏悉地羯罗经》卷中:“五谷谓大麦、小麦、稻谷、大豆、胡麻。”从以上古代文献可以看出,对于五谷的认识稍有出入,主要包括:大米,小麦,谷子,黄黏米,各种豆类。而广义的五谷泛指各种可被人类使用的谷物。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这个意义非常重要,五谷是主食可以养人,反过来说来,生命之所以存在靠的就是五谷的营养,反观当前很多女孩减少主食五谷的摄入,增加水果的摄入,水果成为主食,通过这种饮食结构的调整以求达到减肥的目的,长此以往人体失去五谷的营养,身体必须亏虚。五谷都是植物的种子,植物经过一年的努力结出来的种子都是吸收天地精华才孕育而成的,所以五谷包含的精气非常充足,将那么多的精华注入一颗小小的种子里边,浓缩的精华啊,种子具有非常充足的生长之势,因此人体通过摄入这种包含天地精华的种子可以维持自身生命的运转。内经用五谷为养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谷类豆类食物对于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形成五谷是主食的观念,诸如以水果作为主食,以蔬菜作为主食,以肉食(包括各种蛋白质食品)作为主食都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二、五果为助

  五果即:李、杏、枣、桃、栗。五果的对于人体的作用较之于五谷是辅助地位的,首先对于五果的认识,不可笼统的认识就是水果,其中栗就是指板栗,是干果中的一种。因此对于五果应该包括各种干果。在农业大棚没有出现之前以及交通运输业尚不发达的时候,吃水果是跟着季节走的,什么时候树上结出水果就什么时候吃。比如夏天的时候结出来桃子西瓜我们就可以品尝,而现在各种反季节水果以及热带水果大量运入,导致一年四季水果不断,打乱了四季交替的规律,比如西瓜在夏季使用具有解暑的作用,如果冬天吃西瓜,反而伤了阳气。我们日常食用的水果最多的是香蕉、苹果、橘子,可谓一年四季都在食用。香蕉清热滋阴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所以香蕉的性味是甘寒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香蕉:甘寒入脾胃经,具有清热润肠解毒的作用。

  《本草求原》:“止渴润肺解酒,清脾滑肠,脾火盛者食之,反能止泻止痢。”所以香蕉能够清热润肠通便,正因为有了这个作用,很多老年人都有习惯性便秘的毛病,因此很多人长期服用香蕉维持通便。这个实在是坑害了很多病人。长期服用香蕉导致脾胃虚寒,脾胃运化能力明显下降,改变了人体的体质,很多疾病发生在这样一个体质基础之上,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香蕉是不能轻易食用的,除非胃肠有实热阴伤的人。苹果在文献中记载并不多,因为苹果名字历史演变的问题导致文献记载的混淆,因此在这里不引用文献。我们大量使用苹果后会有明显的肚子有凉的感觉,口渴缓解,苹果味道甘甜。只要自己去体验一下就可以知道苹果的性味是甘寒的,功能可以清热生津止渴。苹果的产地主要在北方冬季,而现代交通发达之后,一年四季全国各地都有充足的苹果吃。西医学认识的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C ,具有美容的作用,因此导致苹果成为大众化的水果。对于这样一种甘寒清热生津的事物,如果将苹果炖熟了吃,苹果清热的作用会大大减轻,生津润肺胃的作用会比较明显。而如果是长期吃生的,脾胃虚寒,与香蕉的危害是一样的。西医认为一旦炖熟了维生素大量流失,所以几乎没有人吃熟的苹果。苹果香蕉吃进胃里之后,胃肠要对香蕉苹果消化吸收,要知道肠胃对于这种冷的水果非常敏感,会产生一定的痉挛,同时需要好几倍的工作才能将这些东西消化的掉,因此长期服用香蕉苹果对于肠胃来说无疑是个灾难,天天加班工作。所以长期下去肠胃就生病了,生病的表现就是没有力气干活了,脾胃阳虚,吃了饭肚子胀,吃了生冷的食物肚子不舒服,大便稀溏,接着面色发白,手脚怕冷。所以呢尽管苹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弊大于利,所以不能长期连续不断的食用。如果肠胃又热的人可以食用水果,而肠胃虚寒的人长期食用水果很不容易治好,对于这类人来说,水果是断然不能食用的。关于干果的问题,干果是偏温性的事物,比如板栗微微偏温,因此对于虚寒的患者来说服用干果是有益的,而对于有热的人来说,长期服用干果又是不恰当的。因此对于五果的食用最好是在了解了体质之后才能确定。

  三、五畜为益

  对于吃肉的问题,说起来有点复杂,西医学认为氨基酸分为必需氨基酸跟非必需氨基酸,而动物中的氨基酸是必须氨基酸,因此吃肉是必须的。近年西方涌现出很多素食主义者,因为吃肉就要杀生,对于动物实在太残忍,因此很多西方素食主义者大力提倡素食。如果有人问我肉食是不是必须的,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肉食不是必须的,若论营养的成分,肉类的营养绝对不在五谷之上,如上所述五谷乃是吸收天地之精华蕴育而成的,所以没有任何其他食物的营养价值在五谷之上,所以五谷作为主食。“益”最初通假“溢”字,含义就是容器里的水满了之后流到外面来,仔细内经用这个字的意思,实际上就是锦上添花的意思,如果把五谷五果吃好身体就会很好,而把吃肉这一点做好就会达到完美的状态,恰恰没有人做得到完美,一不小心就会盈满而溢,过犹不及,吃肉一旦过了同样会生病,现代人吃肉往往都过了头,于是后世的中医总结成一句话叫做:肉生痰酒生湿。脑力劳动者吃完饭之后大部分都在坐着工作,中焦壅滞,加上肉类难以消化所以很多肉实际上都变成了痰湿,反而成了致病之源,如果一旦食肉过多,中焦气机壅滞,上焦的气机难以肃降,胸闷心慌都会发作,所以心脏不好的人一定不能一次性吃太多肉(包括其他难消化的食物),否则心脏病就会发作。耐心体会内经用这个益字来衡量肉类对于人体的价值,实际上是警示世人吃肉莫过多,有那么一点点就够了,只需要一点点,一点点就会锦上添花,稍微多一点就溢出来了(变成痰湿),身体就会生大病的。反观现在很多人吃饭无肉不欢啊,你迟早会生病的。这个字也告诉我们不吃肉没有关系的,缺那么一点点没有关系。另外,现代的家畜养殖规模化,饲料添加剂的大量使用,很多食用动物都是靠激素催熟的,这些动物的肉类非常不健康,人类长期大量使用这种肉食,对于自身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样的肉对于人体利大于弊,人体一样跟着发胖,变的呆头呆脑的,所以《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望文生义的理解一下)。真是有先知的能力啊!哈哈!因此缺那么一点点没有关系,吃了这样的肉类反而会生病的。另外广义的五畜还包括比如各种奶制品,海鲜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现在把牛奶的地位提的很高,牛奶成为很多人的必备食品。实际上长期饮用牛奶是不合理的。《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以乳制品作为食物,因此很多人产生了脏腑的虚寒,同时牛奶具有较好的滋阴的作用,因此中医学有一张著名的方子,牛乳饮,治疗温病后期热盛伤阴,所以牛奶是滋阴之品,长期服用容易变生痰湿。目前很多人吃饭大部分食物都是肥甘厚腻之品,各种肉类,酒,牛奶,吃了这么多肥甘厚腻之品,反而运动的不够,大量的肥甘厚腻壅滞在中焦,导致中焦气机不畅,湿热内生。因此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或者吃肉较多,喝酒较多的人是不适合饮用牛奶的。那酸奶能不能喝呢,通常有人听到饮用牛奶的过患之后就会提出酸奶的问题。酸奶是一种发酵的食品,酸奶的性味酸甘,也具有一定的滋阴作用,因为喝酸奶主要是为了补充益生菌,因此酸奶都是低温保存的,这个温度的食品是不适合食用的。建议喝常温下的酸奶。肉、蛋、奶一样不缺,这是现代人的饮食特点,实在是跟西方人学歪了……五谷是植物的精华凝结而成,而鸡蛋是鸡的精华凝结而成,一枚鸡蛋可以孕育一个生命,足见鸡蛋包含精气。所以鸡蛋是非常好的滋阴之品,《伤寒论》中有黄连阿胶汤用鸡蛋黄滋阴,《温病条辨》中的大定风珠,都使用了鸡蛋黄作为药物以滋阴。对于鸡蛋这个食品吃起来一定要有限度,吃多了会腹胀,口臭,舌苔增厚,是因为鸡蛋的精气太充足,吃了以后运化不及,鸡蛋在人体内变成了痰湿浊气,反而成为致病之源。当然鸡蛋相对于各种肉类来说富含营养,而且不用如此残忍的杀害各种动物,用鸡蛋完全可以替代肉类的营养。

  四、五菜为充

  五菜在内经中特指了几种蔬菜:葵、藿、薤、葱、韭。应该说这几种蔬菜除了葵菜其他的几种气味是比较大的,而它们对应各个脏腑,通过其酸苦甘辛咸的性味来调节脏腑的气机。我们使用蔬菜不可能只吃这五种蔬菜。这些蔬菜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并不是都有,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条条文没有价值,前面已经讲到五谷是植物的种子包含天地之精气,因此才能在来年的春天发芽。所以这种精气进入人体之后,它是处于类似于潜藏的状态,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菜是具有特殊气味的菜,因为可以运行气机,这时候就会帮助人体把五谷之中的精转化成气,这些气充满人体里里外外,所以用一个充字表明五菜的作用,一字见真意。你说不吃菜怎么行呢,不吃菜我们人体吃进来的精微物质就不能很好的化成气,就会变成死的宝贵,其实跟垃圾没有区别了,所以不吃菜很难解大便不顺畅,就是蔬菜能够化精为气,才能布散精微,这样子气机才能通调,大便才能顺畅。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大便顺畅的问题,如果明白了充字的含义,就会明白深层次的意义。所以最后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气味调和好,这样子的结果是什么呢,五谷能够补精,五菜能够益气(把精化成气)。这就是饮食的终极目的。

  1940年电影《孔夫子》民华影业公司摄制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睡不好觉的人,都有不能接受的世界和不能接受的自己。人的本性是自洽、自我协调的,能够做到没有什么不合适,就是忘记是否合适的合适。就好像只有胃痛胃胀的时候,我们才会切实地感觉到自己身体内这个器官的存在一样,一旦我们意识到某样东西的存在,那就证明我们在这一方面没有做好自我协调。

  —— 题记 刘先银 2017 北京

  故宫三大殿的文化内涵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宫殿群,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符号之一。故宫往往作为游览圣地,大多数人被其红垣金瓦、雕梁画栋、宏伟雄健的壮观景致所吸引,对其文化的知晓却不甚了了。

  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准性建筑,尤其是故宫的三大殿,更是承载了厚重的文化积淀,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实质。在故宫的中轴线上,由南至北分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

  三大殿中太和殿最大,处故宫的中心部位,俗称金銮殿,是举行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等重大活动的地方。

  中华传统文化分由表层、里层和内核组成,表层为伦理道德文化,里层为修齐治平文化,内核为天人合一的“和合”文化。

  故宫三大殿的殿名都有一个“和”,正是体现了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所一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太和”即为天道,是阴阳和合会冲生发万物之源,代表最高意志,揭示了最高的和谐境界;“中和”即为人道,禀赋天命,遵循中庸之道;“保和”即为修身之道,心志专一坚贞内敛,践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

  

  太和殿

  太和殿。“太和”典出《易经》乾卦,《彖》辞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遵循天道的变化,万物各安其位,始终保持和谐相济,是最高的境界。

  “太和”也有“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之意,《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其意相同。“太和”即天道,是大自然普遍之规律。

  太和殿匾额书:“建极绥猷”,典出《尚书洪范》,其意为“须承天而建立法则,抚民而顺应天道”。太和殿其名,及其匾额,都代表一种神圣至上,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势,也体现了中华先祖遵循万物和谐之天道的文化根源。

  

  中和殿

  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 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如果说“太和”体现的是一种天道精神,那么“中和”就是一种人道精神,是“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关系。

  中和殿匾额书:“允执厥中”,典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所谓“中华十六字心经”,是儒家中庸思想的发源处,是虞舜禅让大禹之时的谆谆教诲。

  

  保和殿。“保和”出自《易经》,意为“志不外驰,恬神守志”,心志专一,以保持宇宙万物和谐,天下可治。

  保和殿在明朝其名为“谨身殿”,与“保和”之意相近,有儒家修身之意。保和殿匾额书:“皇建有极”,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

  “极”原义为屋脊,房屋正梁,有平衡、中正之意,也有君位之意。这里指中道,君王建立法则要坚守中道,依然体现儒家之中庸思想。

  “保和”也暗合了“修齐治平”的思想,《大学》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殷墟出土甲骨文

  三千年中华文明史

  人们习惯于称“中华上下五千年”,实际上这只是一种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叫法,涵盖了“三皇五帝”有待于考古证实的历史。

  按照国际通行的文明史界定标准,一是有文字,二是有城市,三是有宗教、政治意义的建筑。如果满足这三项标准,可认为是文明史,否则只是神话或传说,不足为“信史”。

  1928年,河南南阳殷墟发掘证实了殷商文化的存在,主要是发现了甲骨文,因而确立了文字的存在。在肯定《史记 殷本纪》的真实性的同时,人们必然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推断。

  随着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掘,人们期待对禹夏文明的新发现。遗憾的是,二里头遗址陶器上发现的可能与文字有关的刻划符号,总计不过几十例。

  学者们见仁见智,无以定论,没有足够的证据确立为文字,也就无法确立夏文化的存在。1996年,在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提议下,北京市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

  经过200多名科学家联合攻关,历时四年多时间,最终确定中华文明史为3700年。

刘先银书画作品

  中國人的智慧,中國畫的意境,內涵錦繡乾坤。

  

  

  

  刘先银作品题写书名《太初有道》

  

  刘先银书画作品

  

  刘先银书画作品

  美好生活要舒肝,美丽容颜要舒肝, 健康心情更要常舒肝。

  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身边总不乏这样的朋友,一言不合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一点小事就会生气。或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或两肋胀痛、口苦咽干、烦躁失眠,很可能是肝经出了问题。

  《黄帝内经》 云:“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脏在人体中充当着大将军的领导角色。肝主疏泄,主藏血,还主调畅气机。一旦惹恼了肝脏这位大将军,人体气机就会运行不畅,久而久之就容易闹脾气。

  肝的功能

  一、肝主藏血:

  (1)指肝脏具有储藏血液的功能。肝也称“血库”。

  (2)肝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脏根据身体的需要,调节参与循环的血流量。

  所有的情绪在人出现反应都和肝藏血功能有关。怒则气上:愤怒是气血涌向上肢,使上肢爆发出比平时多几倍的力量,原来是大量血液涌向上肢,血靠肝提供。恐则气下,利于逃跑,血靠肝提供。

  二、肝主疏泄:肝主管一身之气的疏通宣泄。

  (1)直接影响脾胃消化。

  (2)条畅精神情志:肝气舒畅,气机调达,血液循环流畅,人的精神情绪能够很好地得到能量供给,心情自然愉快开朗。肝失疏泄,气机郁遏,血运不畅,精神失养,就会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胸闷胁胀,对于这样的情况,治疗上就应当疏肝解郁。心主神志,肝主疏泄,都和精神情绪密切相关。

  (3)促进整个人体的气血循环水液代谢。

  肝脏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女人一旦肝火旺盛就很容易长痘,肝火越旺盛,痘痘长得越多。肝火过盛,还会影响身体排毒以及正常的新陈代谢。

  肝好才有好脾气、好气色

  百病之源,根在肝脏。“肝”净,皮肤娇嫩,女人就漂亮;“肝”净,身体健康,男人就强壮。医学专家形象的把肝脏比喻成人体的“巨型化工厂”,是因为它对人身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养肝等于养命

  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原因,也正因为如此,肝癌一经发现,多半就是晚期。所以说,养肝等同于养命!

  女子以肝为先天

  中医所说的肝,具有藏血而主疏泄的功能。女性月经能够周期地来潮,一是和肝藏血功能有关;二是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有关。中医学术史上有人认为,女性以血为本,肝为女子先天,因此,要想有好容颜、好身材、好情绪,就一定要养好肝。

  哪些情况易伤肝?

  1.内外风邪易伤肝

  风邪引发疾病分为内风证和外风证。人们常见到的脑出血、脑卒中(中风)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就是由肝阳化风、肝阳内动所导致的。

  2.过度酸辣易伤肝

  过多的辛辣食物还会让肺气偏胜,克伐肝脏,对肝部造成损伤。肝与胆相表里,有胆囊炎的人也要少吃辛辣食物 。

  3.急躁易怒易伤肝

  中医认为“怒伤肝”。肝脏内分布着丰富的交感神经,若人的情绪波动较大,会导致肝细胞缺血,影响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从而对肝脏造成很大的危害。

  4.长久行走易伤肝

  对于肝功能较弱的人,长久行走,会伤及肝脏。有人会说,走路能减轻脂肪肝,但如果肝功能已经失调,或有肝脏疾病,行走运动就应该适当减少。

  5.长期酗酒易伤肝

  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进入体内后将产生乙醛。虽然肝脏能将乙醛氧化排除,但若酗酒过量,超出肝脏的解毒功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若长期以往会增加肝硬化和脂肪肝的可能。

  现代人群精神压力普遍较大,而且脑力活动很辛苦,首当其冲受累的就是“谋虑”的大将军。所以要想养出好脾气、好气色、好身体,就要学会如何舒肝养肝!

  养肝秘籍在这里

  一、良好的睡眠习惯——丑时养肝气色好

  丑时是凌晨1点到3点的时段。这个时间大部分朋友应该都已经进入梦乡。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身体的经络可没有睡觉。因为这时候正是身体经络气血运行的旺盛时刻,丑时也是肝经这个大将军发号施令的时段。《黄帝内经》云:“卧血归于肝。”肝经是主管血液贮藏和运行的经络。如果在丑时没有得到好好的休息,肝血就会受到损害,易出现性情急躁、易怒、失眠、精神失常等疾病。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陰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二、调养肝经的穴位

  章门——穴位中的“逍遥散”

  定位:在侧腹部,第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章门是五脏经气出入的门户,对于调理五脏气机、维持五脏正常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按摩手法:用食指点按章门穴,或将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提捏章门穴,很多人会感到胀痛,那是因为平时咱们体内的“废气”没有及时排出去而聚集在那里,刚开始会感觉很紧,捏几次之后就会感觉很放松,最好每天晚上睡前按摩左、右两侧章门穴,每侧各5分钟。

  太冲——大脑“加油站”

  定位: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的后凹陷处。

  主治:太冲穴虽然在足背部,却是人体另一条重要经脉(即冲脉)经气与肝经经气汇聚的地方,是元气所居之处。这个穴位蕴藏了很多能量,当我们出现头晕头痛或者是受到惊吓而心神不宁的时候,按摩太冲穴可以让能量直达颠顶,帮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

  按摩手法:用食指或拇指指甲侧面按压刺激太冲穴,以有酸、胀感为佳。

  三、练习八段锦

  练习八段锦也是养肝理气的好方法,国医大师邓铁涛从50岁左右就开始打八段锦。邓老对于八段锦极为推崇。比如“五劳七伤往后瞧”,有助于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和疏肝解郁。“五劳七伤往后瞧”,这个动作强调的是脊柱的拧转,从而放松脊柱两旁神经,这些神经在中医看来属于“肝”的范畴。

  四、选择舒肝颗粒——有效改善烦、郁、闷、胀、斑 5大症候群

  美丽容颜好心情,记得常服舒肝颗粒。

  由匠心老字号——昆中药出品的舒肝颗粒,为您开启健康养肝新生活。舒肝颗粒广泛用于因肝气不舒引起的焦虑、抑郁、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痛经、乳腺增生、黄褐斑等疾病 。综合调节神经内分泌,改善不良情绪。调肝、养肝一步到位。

  美好生活要舒肝,美丽容颜要舒肝, 健康心情更要常舒肝。

  在与源头太一合一之前,没有绝对的自由。剖析梵高孤独而疯狂的心理。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帝曰:)请言其方。(岐伯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泆(音yi),不可胜数。 梵高的自画像:只有无垠才能满足。那是一个格外清醒的梵高画的,一个脑袋通红的屠夫的面孔,审视并打量着我们,用一只怒视的眼睛细看着我们。我知道,没有一个精神病专家会懂得如何用这样无法抗拒的力量仔细地注视一个人的面孔,《黄帝内经》如一把小刀,剖析其不可否认的心理。

  ——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北京一颗孤独的灵魂,如此热烈的情绪。

  梵高,12道生命轨迹。宇宙的真理,就一个。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与描述的就不同,但,都是那一个真理,那个绝对的真理。自由,是发展的,总是有一个巨大保护存在。所以,在与源头太一合一之前,没有绝对的自由。有相对的自由。这个相对,对于刚刚扬升的灵魂来说,已经太大太大太大了。也许有的人经历几百几千亿年都还没体会完这个相对的自由。宇宙,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供好奇的灵魂们玩耍。

  ——升起智慧圆满的觉悟 刘先银题记 2017-03-08

  梵高,在迷情的世界里孤独而疯狂地活着。

  《素问·移精变气论》梵高敏感纤细的心灵图解:“数问其情,已从其意”。医学若不是诞生于疾病,就是诞生于邪恶。为了给自己一个存在的理由,医学甚至反过来从画布中激发出疾病。

  心灵能量是藏在身体里的大智慧:107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乐是在心上,人不要去找。放下找的时候便是乐,便是新。 要是当真把生活重心——情趣放在生活本身上,那么生活就时时是新。你就是坐在房子里一天都不厌倦。因为是重心在生活本身,完全无所依持。 ——梁漱溟说”孔子的态度“

刘先银题字《品竹心醉》

刘先银题字《太初有道》

刘先银题字《一路畅通》

刘先银书画作品《山水清音》

刘先银题字《神启阳春畅和》

让生命充满智慧,让智慧滋养生命和灵魂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

——中国人的健康生活必修课

心灵能量是藏在身体里的大智慧:107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气”与人的生命阴阳五行修身养生图解。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书法格调,源于学养,阴阳五行修身养生图解。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7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关于养生,文怀沙先生说:要说世界上真有什长寿秘诀的话,我的秘诀是,每天都要吃两片药:早晨刚起床,我要吃一片“满足”药;晚上睡觉前,我要吃一片“感恩”药。诚然,丰盛的到来,伴随着“感恩的态度”,对于每个人来说早已拥有并获得。

  丰盛伴随着感恩的心,所以,一种神奇效用的训练便是,在你夜晚入睡之前,送出感谢的情怀,给予所有你在一天中体验到的美好,给予感谢并感恩你已拥有的一切。

  常吃这两片“药”,一方面可以延年益岁,另一方面能给你个好心情。每天都很愉快,心满意足,见到谁都很热情,和周围人和谐相处。

  常吃这两片“药”的人,生活条件、人生境遇可能一般,但却很满足。不去和那些大款,明星盲目攀比,有吃有喝有房子住有活干就行了。所以,没有“人比人气死人”的苦恼。常吃这两片“药”的人,总是心存感激,感激那些帮助、支持过自己的人。我们常常看到,社会上有一些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人,却活得很痛苦、很焦虑、很累,人事关系也很紧张,大概就是因为没有吃这两片“药”的缘故。

  再者,儒家文化一定强调生命是有意义的,但对存在主义而言,存在是一种状态,必须先意识到存在的孤独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质。所以,修行是一生的一门必修课。读书是修,德善是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是读圣贤书,与圣贤对话,学做圣贤。读书的真正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人生的真正目的在于创造。没有目标的人生是迷茫混乱的人生, 明确的目标会给人动力。 人活在世,不是为昨天,也不是今天,乃是为心中的明天而奋斗,心中的明天是指人的理想,人的追求和目标,如果没有这些,生活中势必是消沉颓废,也会是闲懒怠惰的。

  有感恩,有目标,有满足,这是一个美好的人生。

  

  刘先银专访文怀沙:107岁文怀沙的长寿秘诀,每天都要吃两片药。

  文怀沙(1910年1月15日—),生于北京,祖籍湖南。斋名燕堂,号燕叟。笔名王耳,司空无忌。著名国学大师、红学家、书画家、金石家、中医学家、吟咏大师、新中国楚辞研究第一人,现为燕堂诗社社长、上海大学文学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唐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名誉主席、中国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黾学院名誉院长等。文怀沙20世纪40年代就在文化界有一定名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音版—————————

  上(shàng)德(dé)不(bù)德(dé),是(shì)以(yǐ)有(yǒu)德(dé);下(xià)德(dé)不(bù)失(shī)德(dé),是(shì)以(yǐ)无(wú)德(dé)。上(shàng)德(dé)无(wú)为(wéi)而(ér)无(wú)以(yǐ)为(wéi);下(xià)德(dé)无(wú)为(wéi)而(ér)有(yǒu)以(yǐ)为(wéi)。上(shàng)仁(rén)为(wéi)之(zhī)而(ér)无(wú)以(yǐ)为(wéi);上(shàng)义(yì)为(wéi)之(zhī)而(ér)有(yǒu)以(yǐ)为(wéi)。上(shàng)礼(lǐ)为(wéi)之(zhī)而(ér)莫(mò)之(zhī)应(yìng),则(zé)攘(rǎng)臂(bì)而(ér)扔(rēng)之(zhī)。故(gù)失(shī)道(dào)而(ér)后(hòu)德(dé),失(shī)德(dé)而(ér)后(hòu)仁(rén),失(shī)仁(rén)而(ér)后(hòu)义(yì),失(shī)义(yì)而(ér)后(hòu)礼(lǐ)。夫(fū)礼(lǐ)者(zhě),忠(zhōng)信(xìn)之(zhī)薄(báo),而(ér)乱(luàn)之(zhī)首(shǒu)。前(qián)识(shí)者(zhě),道(dào)之(zhī)华(huá),而(ér)愚(yú)之(zhī)始(shǐ)。是(shì)以(yǐ)大(dà)丈(zhàng)夫(fū)处(chǔ)其(qí)厚(hòu),不(bù)居(jū)其(qí)薄(báo);处(chǔ)其(qí)实(shí),不(bù)居(jū)其(qí)华(huá)。故(gù)去(qù)彼(bǐ)取(qǔ)此(cǐ)。

  [译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着上等“德”的人“无为”出于无意,所以无所不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下等“德”的人,“无为”出于有意,所以无所作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仁”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无意。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义”的人有所作为,而是出于有意。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上“礼”的人,出于有意。若是得不到回报。则攘臂使人从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是“德”。失去了“德”而后是“仁”。失去了“仁”而后是“义”。失去了“义”而后是“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当社会需要用“礼”时,虚拟敲诈也就随之产生,祸乱也就随之而来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是以智取巧,真是愚昧的根源呀。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所以大丈夫应该守质朴的大道,不虚伪敲诈,舍去礼的浮华,取用道德厚实。

  [长篇大论]

  积德行善是好事情,但是要顺其自然不要有意而为,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止。下面的故事虽然长了写希望大家好好看看。怎么才叫记得行善。何为德?

  梁武帝与达摩谈禅

  施政的理念。对人的生命极为珍惜和尊重。他下诏规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许上诉申辩,必须经他亲自审阅批准后,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没有杀人权。这就减少和避免了许多冤假错案。据说, 每当他审阅这些死刑案件时,心情非常沉重、满怀慈悲、怜悯之情,甚至涕泣、关爱生命、溢于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为惊人的事就是他不顾大权旁落、不顾社稷安危、不顾朝臣反对,四次舍身同泰寺(即现在南京鸡鸣寺)甚么叫舍身?就是不仅舍弃皇帝的权威和尊严,不当皇帝,而且舍弃自己的肉身,去庙里当和尚(应该说是最彻底的舍弃了)。他的这个惊人之举,确实给满朝的大臣出了个难题,从古到今,那有舍弃千万人梦寐以求的皇帝不当,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里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脑子越灵、城府越深,越是工于心计:这皇帝老儿不当皇帝当和尚到底安的甚么心?如果是退位或禅让他又没有公开宣布接班人呀!看来他皇帝还是要当的,也许可能是对大臣们的考验?我宣布不当皇帝,看你们怎样表演?如有异心,不就露馅么?于是那些素以“谨慎”著称,老谋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个万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给同泰寺了,但为了国泰民安,天下苍生幸福,只好用钱来向同泰寺赎回来,这样做不仅梁武帝有面子,同泰寺也乐意,因为拿到这笔钱可以更好地发展佛教事业。说实话,梁武帝舍身同泰寺的真实用心是甚么?这是个千古奇谜,古今多少聪明人都猜不出谜底,我们当然无能让古人说话,所以只好存疑,唯一希望,看来只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为梁武帝按照佛教经典理念治国,采取了许多关注民生、为民谋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呈现一片团结,祥和局面,这片祥云甚至飘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圆悟克勤在《碧岩录》第一卷中说的:“达摩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来”意思是说,达摩在印度了解到大乘佛教在东土传播的盛况,甚为高兴,于是渡海东来了。

  菩提达摩(528或536)简称达摩,亦作“达磨”南印度人,中国佛教禅宗初祖。禅是梵文DbYane的音译“禅那”的略称,原来意译为“思维修”,“弃恶”,后通常译作“静虑”:“定”指心专注一境而不乱。说到禅宗,如果寻根探源,就得从佛教灵山会上,如来拈花,迦叶微笑,这个佛教故事讲起。据说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灵鹫峰上主持法会,千万人众,齐聚世尊座下,以求开示。世尊只是扬起手中一枝金色毕钵罗香花,默然无语,大众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慧眼观看,当即对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作偈云:“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法会以后,世尊携迦叶到多子塔前,命迦叶登上法座,将金缕僧伽梨衣披在迦叶身上。一再嘱咐,汝当护持、传付将来、勿令朽坏。这就是佛教禅宗“衣法双授”的传法典故。摩诃迦叶遂成为西天禅宗的第一代祖师,代代相传,菩提达摩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祖。

  达摩渡海来到中国传播印度佛教禅学,他带了一件棉布袈裟,说是禅宗祖传传法凭证。达摩禅学精髓是将原来印度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小乘禅”、“大乘禅”的复杂繁难的禅定方法简化,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称“壁观”或“坐观”,即面壁静坐,以达到“舍伪归真”、“无自无他”的境界。相传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静坐九年,终日默然,时人称为“壁观婆罗门”。行入包括“报怨行”(放弃一切反抗心理)、“随缘行”(放弃辨别是非心理)、“无所求行”(放弃一切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依照佛教教义去行动),认为这样就可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达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来到梁朝广州的,当时的广州刺史萧昂也是个佛教徒,对达摩到来热烈欢迎,并及时奏报梁武帝,梁武帝听说达摩是印度佛国来的高僧,极为高兴,立即下令要萧昂派人护送达摩来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达摩抵达南京,稍事休息后,梁武帝亲切接见了他,对古印度佛教和禅学共同进行了探讨,许多佛教典籍对此都有记载,现将《五灯会元》中一段话,摘录如下:

  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祖知机不契,是月十九日,潜回江北。

  达摩与梁武帝论禅这段话,以我对禅学的肤浅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层意思:一是梁武帝问达摩,我自从当了皇帝后,写佛经,造佛寺,培养发展僧人,不可胜计,同时还多做善事,广结善缘,净身持戒,敢问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应该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众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内投下一文钱,都说有功德,何况梁武帝投入那么多钱财?!出乎常人意料的是达摩竟说:“这些并没有甚么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于是质疑问道:“何以没有功德?”这就关系到对“功德”这个概念的理解了,达摩说:“这些只是世间的福德,因为福德与功德不同,外修诸事的有漏善只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内证得自性即是无功德。”因此,布施、念佛、造寺等,虽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报,但单有福报而无功德。终不可能出离生死苦海,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坛经.忏悔品》中说的:“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问:“甚么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达摩说:“真正的功德是“净慧智圆、体自空寂”就是说能自见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视一切众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间没滞碍,常见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实妙用,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求。一句话: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内心修炼、明心见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觉合尘即是众生,心若背尘合觉即是佛,从而达到精神永驻万劫不变的最高境界。四是梁武帝又问:“得道高僧至高无上的真理圣谛,第一义谛的境界是甚么”?达摩说:“境本非境,界亦无界,世界本是空廓无相,也无圣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听了茫然不知所云,于是咄咄逼人直问达摩道:“既然无圣,那么现在与朕说话的人是谁?!”他那知在达摩眼里“本来无一物”那里有甚么皇帝?!虽然如此达摩还是菩萨心肠,因势利导,指点迷津的说道:“不识”多么充满禅机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说: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来便是空寂、圆融、清静、妙密的无相。《金刚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这个层次就功德圆满了,可惜梁武帝执著有为,心存邪见,不识真正法性。达摩此时自知无法度化这位皇帝,于是告别回驿馆。

  达摩在金陵逗留了几天,在“萧寺”墙壁参观了著名书法家萧子云所书的飞白书法“萧”字,他在壁前观摩了半天,深为中国书法的神奇震撼。随后悄然走出城去,来到长江边,只见秋风阵阵,岸边的苇子在风中起伏不定,他随手摘下一根芦苇抛向江中,飞身向江面一纵,双脚恰好落在那根苇杆上,只见那苇杆好似一只小船,乘风破浪的向江北驶去。

  达摩脚踏苇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罗临别给他的示偈:“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长江,果如师父所言了。

  梁武帝经过几天静思后,稍有所悟,于是派人来请达摩。来人来到驿馆,不见达摩,说是往江边去了。追到江边,只见达摩双脚踏苇、神定气闲、长袖随风、飘然已到江中,知道来迟一步,追悔莫及,从此留下了“达摩一苇渡江”千古神话。

  阴阳,天地的大道之学问

  懂阴阳可以成为大学问家

  我们现在要讲的是很关键的内容,万物不离阴阳,当你懂了阴阳就能了解事物发展规律。

  我们都羡慕有学问的人,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阴阳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所以搞懂这一点,你就是大学问家,问题是你还这真能忽悠的住。

  因为这个阴阳呀,涵盖了万事万物的方方面面,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的精华,你可以用它去阐释任何事情,为什么有春夏秋冬呢?因为天地间阴阳气的转换。人为什么生病呢?因为阴阳不平衡。那个老太太为什么那么多病呢呢?因为她阴气太多,阳气不足了。为什么你这么有学问呢?因为你懂阴阳!

  什么是阴阳

  好,那我们接下来看什么是阴阳,一本《黄帝内经》之乎者也一大通的古文,谁能看得懂,你看不懂也没人怪你,但如果只有阴阳两字你都看不懂,别人不怪你,你也该怪自己了,《易经》讲,阴阳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看了没有,万物的玄机都在这阴阳两个字里。

  最简单的理解,阴阳就是同一事物相对立的两个面。

  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有南就有北,有白就有黑,这都是阴阳,阴阳都有很鲜明的性格---对立,一看就知道,凡是向上的,运动的,温热的,积极的属于阳。反过来向下的,静止的,寒凉的,消极的就属于阴。

  那我们先分出阴阳最大的代表---天地,分这个应该不难,你先说说谁是阴,谁是阳,我保准你猜对了,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不错,你懂了,你向大学问家迈了一步了。

  我们学哲学知道只有相对,没有绝对,天为阳,天也不是绝对的阳,他可以再分,白天为阳,黑夜为阴,接下来,白天虽然为阳,但又可再分为上午为阳,下午为阴,看了吧,阴阳有这么一个特点,无限划分,把世界这么无限划分下去以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原子科学,原子是已知最小的阴阳了,一个原子核以静为阴,一个绕核的电子以动为阳,但原子还能再分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阴阳能无限再分,只不过以我们目前的科学只能认识到这。古代人的智慧比现代高。但那是科学家的事,我们还是回过来看我们的阴阳,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阴阳,知道怎么去划分了,也知道了阴阳可以无限划分的规律,该恭喜你,你又迈进了一步。

  要明白阴阳的规律

  中国人的说话很有意思,古人的智慧都渗透到我们的语言中,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想想看,我们熟悉的阴阳的成语都有什么,阴差阳错、阳奉阴违……想想还有什么,你要说不出五个来就要怪自己了,出去可别说自己是大学问家,因为你忽悠不住人。

  这个阴阳可以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思想,中国人的方方面面都反映着阴阳的思想,你看:都说中国人怕老婆,我一发工资就要回家交给老婆,人们就说你「妻管严」,我说你别笑,这是好事,男人属阳,阳代表着发散,所以男人兜里有钱就放不住,不是吃去请客就是被人借走,笑的那位是不是有同感。

  但女人属阴,主收敛,就是要收钱的,家有万贯也经不住挥霍,有钱就会理财才是致富之道,别人叫你去喝酒,你一摸兜,就十几块钱,你也不好意思去对吧,别人都知道你怕老婆,不主钱,慢慢的也不管你借钱了,你看这无形之中很多的好处嘛。

  

  从上面我们知道了阴阳的一点道理,算一个开始,但还不能叫入门。那怎么才能入门呢?你得搞清楚阴阳的规律,就好像一对新婚的小夫妻要想生活幸福,就要先搞懂生活是怎么回事,懂了生活的规律,你们也就踏入了幸福的大门,所以我认为结婚还不算生活的开始,两个人缺少磨合,还属于单独的阴和单独的阳,只有通过时间的磨砺,两个人相互了解,相互关爱了,才是一个阴阳交融的状态,是真正生活的开始。

  懂了阴阳的规律养生才不出错

  我们现在学养生也是这样,你要懂阴阳,才懂了身体气血经络和病疾的发展规律,才能知道怎么去调,怎么去治,我有句话:治病不懂阴阳,患者离不开床,养生不懂阴阳,病了实在冤枉,你给人治病,连最起码的阴虚阳虚,阴盛阳衰都搞不清楚,绝对没法对症下药,治一顿,患者也起不来床,要说有时治不好还是好的,有的干脆就治到那个方寸的小盒子里了,所以古人语重心长的训诫:庸医杀人无数!

  你养生更要懂阴阳,你阴虚了,这是水少了,结果你不知道,觉得反正是虚嘛,一通乱补,于是吃大把补阳的药。人参、鹿茸……还都挺贵,结果呢,那位说流鼻血了,我说你没事偷着乐去吧,这是轻的,不补你个血压升高,大脑混乱就是好事了,本来是想养生想健康,却养出病来,你说你冤不冤枉?

  所以我们要首先了解阴阳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讲到阴阳有四个规律,也就是阴阳的四种运动变化,这才是精髓,注意,懂了这个你真就能说你是大学问家了。今天我们讲这个阴阳呢,是很难超出古人所讲的范畴的,因为古人对这个研究太深了,我喜欢看很多古书,那是一席文学饕餮大餐,所以大家也别指望着我将能有什么创新,我只不过捡了古人的一点边角料,给你小火咕嘟出一锅小米粥来,大餐吃多了,用这个来解解腻吧。

  

  64卦沿圆图依序逆顺而排,前32卦逆时针左旋,后32卦顺时针右行,运行轨迹与太极中心曲线5一致。表明64卦蕴含了宇宙5大本体精、炁、神、道、阴阳全部信息。左旋显示万物运动永恒之原生态,右行展示人类社会“法自然”之变化态。圆图是天道与人道演化运动的体现,而方图则表明地道相对稳定。所以我们一改邵雍之说而与太极运行法则一致。

  

  综上所述,用数学表述为:无极(0);S曲线(5);两仪,老阴(6)、老阳(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数学公式为: 0+5+6+9+4+8+64=96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分析又会怎样呢?

  第一、太极中心为五大本体: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阴阳);五个5,计为25;

  第二、太极中心两侧,左为老阴6,右为老阳9,6与9相加计为15;

  第三、太极外围八卦相随,八经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计24;

  综上三个数总计:

  25 + 15 + 24 = 64

  此数与八经卦相重叠(8×8=64)之别卦数完全一致。这表明太极卦数理与万物构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经》64卦系统蕴含了宇宙万物构成格局与生成规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极(卦)”世界,实质上就是“灵感时空”世界。

  

  64卦沿圆图依序逆顺而排,前32卦逆时针左旋,后32卦顺时针右行,运行轨迹与太极中心曲线5一致。表明64卦蕴含了宇宙5大本体精、炁、神、道、阴阳全部信息。左旋显示万物运动永恒之原生态,右行展示人类社会“法自然”之变化态。圆图是天道与人道演化运动的体现,而方图则表明地道相对稳定。所以我们一改邵雍之说而与太极运行法则一致。

  

  综上所述,用数学表述为:无极(0);S曲线(5);两仪,老阴(6)、老阳(9);四象(4);八卦(8);六十四卦(64);数学公式为: 0+5+6+9+4+8+64=96

  

  从数学科学的角度分析又会怎样呢?

  第一、太极中心为五大本体:一5(精);二5(炁);三5(神);四5(道);五5(阴阳);五个5,计为25;

  第二、太极中心两侧,左为老阴6,右为老阳9,6与9相加计为15;

  第三、太极外围八卦相随,八经卦每卦三爻,八卦共计24;

  综上三个数总计:

  25 + 15 + 24 = 64

  此数与八经卦相重叠(8×8=64)之别卦数完全一致。这表明太极卦数理与万物构成格局《易》理一致;《易经》64卦系统蕴含了宇宙万物构成格局与生成规律及其全部信息。

  “太极(卦)”世界,实质上就是“灵感时空”世界。

  

  (1)河图中心数之5,与“太极(基)”中心曲线5相一致,地道法则是从天道而来;河图秉承太极之道,以数理展示宇宙本体存在精、炁、神、道、阴阳,主宰宇宙万物的生存与发展之格局; (2)河图中心数5加10为15,与“太极(象)”中心曲线5左右两侧老阴(6)与老阳(9)之和为15相一致;表明宇宙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孕育演化法则;

  (3)河图外围黑白(阴阳)排列之数,都围绕中心数按阴顺阳逆之方向旋转运动不止,体现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运动变化规律; (4)出现在我国距今至少8000年时期的河图之数,与后世人创造的0、1、2、3、4、5、6、7、8、9、10数学科学符号不约而同,天衣无缝,丝毫不差。生数5,地数5,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55。无为数,有为数,一阴一阳也是数;阳行左,阴行右,一逆一顺为天道;近随远,古同今,成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不用翻译的符号语言。表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地万物以自然为蓝本,有序而统一;河图之数实属全世界公用的数学科学符号之太祖。(5)河图之数布局的原理、法则来源于太极。除中心数外,其阳数9、7、3、1逆旋,其阴数2、4、6、8顺行,形成太极图形,正面为5之运行轨迹,负面亦2之运行轨迹,5与2为立体的两极;河图亦是立体结构,是太极丰富蕴义的具体展现;太极隐含天道蕴义,原生对应统一;河图以数理规范承传天道原则而展现地道对应统一和无限循环之法则。

  

  天、地、人三才之道,均以5为正极,以2为负极,三者是一个稳定而统一的立体有机结构。太极原生对应统一,河图仿生而展示万物在统一中无限循环,而洛书则显现人类社会遵循先天法则,通过变化实现平衡而稳定。“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遵循大自然的规则,经过变革而适应之,是人类生存、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变革-平衡-发展,再变革-再平衡-再发展,渐进循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变而通之以尽利”。只有不断变革,才能使主观不断地适应客观,才能使社会平衡而稳定,繁荣昌盛。太极为原生态,河图为仿生态,而洛书则是变化态。

  现按照洛书九宫之数原位,分阴阳顺序分解如下:① 阳数顺序由大至小运行,如图所示;线路是:在数学符号中为2;② 阴数顺序由小到大运行,图所示;线路是:在数学符号中为5;

  

  97(5)31洛书阳数运行线路图 24(5)68洛书阴数运行线路图河图洛书易道太极说:阴阳、五行、八卦中蕴含的宇宙奥秘。 (1)天道(阳)左旋,地道(阴)右行。先天八卦,前四卦左旋,后四卦右行,其运行法则及其轨迹线路与“太极(基)”中心曲线显示的法则、轨迹线路一致,即运行之轨迹是数学符号中之“5”的形态。而太极中心5,是宇宙原始本体存在,即精、炁、神、道、阴阳。5的负极是2,因此可以认为,伏羲先天八卦是一个蕴含了宇宙全部本体信息之有机立体结构;

  (2)伏羲先天八卦,先左后右排列,按时针方向是先逆后顺,其阴阳消长规律与太极阴阳消长规律相一致;先天八卦依据天道阴阳两仪互为消长之法则,揭示出万事万物孕育发展渐进循环的运行规律;

  (3)伏羲先天八卦方位,一阴一阳两两相对应。乾1对坤8,兑2对艮7,离3对坎6,震4对巽5;各对卦,序数相加之和为9, 卦画数相加之和亦为9。乾、坎、艮、震、阳四卦,其卦画数之和为18;坤、兑、离、巽阴四卦,其卦画数之和亦为18; 表明先天卦法太极之原则,对应统一,平衡而稳定;对应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后天八卦是周文王依据先天原则,经过“变革”,反映人类与自然阴阳结合、万物化生的生成规律,说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男为父,坤女为母,乾坤生六子而成的变化态结构。

  (1)文王后天八卦,是在伏羲先天八卦基础上,对八经卦方位进行了“变革”和调整。这个“变革”使天道法则转化成为人道之运用规律。所以使乾为天、坤为地之主旨,转化成为乾父、坤母,进而乾坤生六子,形成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是一个以男(阳)、女(阴)为主体的正、负极相统一的立体有机结构。 后天八卦反映人类社会组织、生产、生活、乐趣、婚媾、劳作和成功等规律;所以,《说卦》认为,“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至役乎坤,说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后天八卦洛书九宫图

  (2)现在,我们将后天八卦按照其阴阳属性,纳入显示人道之洛书九宫图内,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男女(阴阳)以九宫图中5为中心,进行各种建构和活动。而洛书九宫图中心5与河图中心5一样,是“太极(基)”中心曲线5的承传,蕴涵了宇宙精、炁、神、道、阴阳5大本体之义及其全部信息。说明反映人类社会规律的后天八卦,恪守先天运行法则,顺乎后天变化之理;

  心灵能量是藏在身体里的大智慧

  依据《易道》阴阳两性原理,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隐”与“显”、“幽”与“明”两种状态。探索真理应既要知“明”,也要知“幽”,在探索“显”的同时,也要深究“隐”,才能达到臻善的境界。

  “无极之原说”中已充分论述了无极,即“无、始、母、0、星云团”等概念是无形无象的浑沌世界;

  “太极生成说”中又揭示了宇宙在浑沌世界基础上孕育出一条曲线5,谓之“太极(基)”;这是宇宙原始浑沌世界孕育演化有形有象的首现,向世人展示了宇宙本体的存在数理。我们依据数学符号科学规律,结合自然界主导性存在现象认为,这条曲线代表符号就是数字符号5。这个数,虽然说在久远的远古时期显现,但它确确实实又在人类历史的“后来”,在数学符号科学0 1 2 3 4 5 6 7 8 9 10中,位处中心,对全部数学符号的产生发挥了无可置疑的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同时,结合现代科学各领域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确认5的蕴义也理所当然地就是在宇宙生命生成、演化过程中起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的“精、炁、神、道、阴阳”。这就是宇宙之原始本体存在。这个存在是宇宙生成与发展中,自始至终的存在。她既是本原存在,又是永恒存在。

  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探讨这5大本体各自的性质、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精。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精为物,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到实有(太极)有形有象世界的存在物。它是物质及其能量的表现形式;是存在于时空中的客观显象实在。“精”,位处后天八卦坤之位,坤为地,为物。一切物质均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它制约于自身的生存之道及其演化规律,受炁的影响和宇宙意识的主导。正如道家名著《悟真篇》所说:“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身为物质实体,而心呢,古人则认为是思维意识(神)之源,固身(物体)受意识(神)之主导。气(炁)是这种“主导”发生的桥梁和动力形式,失之则无济于事。道家有的学者误认为,“气就是神,神不守,服气便徒劳无功。”(《形神可固论》)气与神混一是错误的,唯物论者认为物质可产生意识的观点也是不对的。

  炁。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炁为介,流存于宇宙一切物象之中,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混沌世界到实有(太极)有形有象世界,一切物象间之桥梁和动力形式之表现。炁,对应后天八卦巽之位,巽为风,为气。

  炁与气有本质的区别。炁为本原存在,纯而洁;而气则是由于炁的流动参杂了尘埃物质而形成。炁为先天纯净之存在本体,而气为后天混合而成。气的主体是炁。为了便于讨论问题,我们在本文中还暂时使用“气”这个字。

  气无形无状,它流动和充实于万物之间,属于介质。它制约于物质生成及其演化之规律(道),受阴阳性质的影响和意识的主导。

  道家学者认为:“人因阴阳二气化合而成男女,因气而生精,因气而生神”(《养生延命录》)。气在人与精、人与神之间发挥着尤为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生命的生成演化中,气聚而精生,气通则神存;气泄而精散,气断则神亡。所以说气道相通,气识相成。气与物与识相随而有别。古代有的学者认为,五气:“软气、温气、柔气、刚气、风气”分别化为“水、火、木、金、土”五行,将气(炁)与物混,这显然是错误的。

  神。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神为识,是思维与意识的存在形式,是从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到有形有象(太极)实有世界,万事万物的主导者,隐存于太极之中心,阴阳不测之谓神。她位处5大本体之中位,以物为体,以气为介,法道而行,循阴阳之性而成。具有主导性和决定性,但无随意性和任意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遵守道德,奉行规律,神灵不能另行其事,对人绝无伤害。《淮南子·本经训》也认为,“法阴阳者,德与天地参,明与日月并,精与鬼神总”。

  神是宇宙思维与宇宙意识。思维并非都有意识,但意识都具有思维。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但具有思维能力,而且还具有意识和意识反馈;而动物却只具有思维而没有意识与意识反馈。

  人的意识与意识反馈,是宇宙本体意识的优遗传,动物的思维是宇宙本体意识的劣遗传。宇宙生命具有优劣阶梯遗传之道。

  神遵道而主理,故不乱为。人被伤害者,是因为自己违背了天道、地道与人道之故。

  神如大脑一般(思维意识),她与精(物)、炁(介)、道(律)、阴阳(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组成了一个严密的有机体结构。

  道。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道为律,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演化及其发展的自然法则和规律;它不是一个实性本体,而属于虚性本体。它通过形式逻辑系统和一种特殊的“能”或“式”的方式表现出来。“式”主静,“能”主动,两者同时发生,谓之道。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自始至终。道,处后天八卦乾之位。乾为天,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老子最早发觉宇宙本体及其万物中道的存在,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智慧。

  自然行为,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遵道循规有序的法自然;二是无矩无束乱为无序的任自然。宇宙之所以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整体,是法自然而不是任自然,原因就在于神(识)的主导。这个主导当然是法性主导,而不可能是任性主导。

  老子所称之道,有两种性质:一是宇宙本体存在之道;二是事物变化发展之道;本体有存在之道,发展有变化之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形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很明显,老子在这里所曰之道,是宇宙原始(无极)浑沌世界之本体存在之道;而“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道德经》)所指之道,就是万事万物变化发展之道。

  现实世界之特质来源于本体。

  道,因精(物)而生,因炁(介)而能,因性(阴阳)而成,因识(神)而圣。尚若宇宙中没有精、炁、神与阴阳的存在,也就无所谓“道”了。

  阴阳。宇宙原始存在5大本体之一。阴阳为性,是万事万物固有的两种天然属性;最早的阴阳二字出现在《诗·大雅·公刘》:“既景乃冈,相其阴阳”,是说在山头上观察日影,看哪一面是阴,哪一面是阳。经过长期提炼,老子将其高度概括为对自然界一切事物中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它也不是实性本体,而属于虚性本体。它随着事物的产生而产生,同时又随着事物的消亡而消亡。阴主静而阳主动,动静相随,前后相依,互为其根。“阴阳”, 位处后天八卦艮之位,艮为山。

  伏羲氏最早发现万物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并用两个符号(阴爻与阳爻)始创八卦及64卦系统,虽然没有阴阳二字,只有阴阳符号,但这是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创举。

  阴与阳是一事物立体状态的两极。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明万物阴阳二性既相随又相依,在气的“介入”之下,万物才能保持平衡、稳定、生长、发育。庄子说:“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一静一动,阴阳调和。无阴,阳不能生;无阳,阴不能成;阴以阳成,阳以阴生。

  在现实世界中,阴阳现象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天有日月,地有寒热,植物有雌雄,动物有公母,人有男女;诸事有前后,亦有正反……万事万物无不如此。宇宙中若没有实性本体的存在,就不会有阴阳之存在。

  气有阴阳,但阴阳不等于就是气。有些学者把气与阴阳混而为一,这是错误的。

  不少学者认为,“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本作者认为,阴与阳之间只有互相吸引,而不会互相排斥。所以,阴阳是对应的统一体,而不可能是“对立的两个方面”。

  精、炁、神、道、阴阳5大本体,是宇宙原始本体存在,是宇宙万事万物产生、孕育、演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万物都孕育在这里,来源于这里、产生自这里。她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对应而统一;绝不排斥、绝不对立、绝不斗争。精、炁、神、道、阴阳,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亡。

  5大本体虚实结合,排列有致。精为物,炁为介,神为识,为实性独有存在;我国道家认为,精、炁、神是人体赖以存在的三大因素。《云笈七签》卷五五称:“夫修身之道,乃国之宝也。然一身之根有三:一为神,二为精,三为气。”真可谓言之有理。

  道为律,阴阳为性,两者为虚性附有存在。虚性附有存在因实性独有存在而存在,因实性独有存在之消亡而消亡。神、精充溢而元气状实,元气旺盛而神、精奕奕。

  精为物,有形有状,万物实有存在形式;

  炁为介,无形无象,流动和充实于万物之间;

  神为识,主理。以物为体,以炁为介,法道而行,循阴阳之性而成就万物,具有主导性而无随意性。认为神是万能,任意主宰一切的观点是错误的。神主公平、正义,认为有求必应的思想也是不对的。

  道为律与阴阳二性,随有则有,随无则无。

  精、炁、神、道、阴阳,隐藏于太极中心,以S曲线的形式显现在人们面前,其轨迹是数学符号中之5,其两侧为老阴6和老阳9,表明其具有全方位信息。

  5的另一极(负极)即是数学符号中之2;正极5与负极2构成中心轴之两极,与阴阳正极69、负极96,共同形成一个严密的立体有机结构。

  太极图神奇,绝妙无比,堪称“天下第一”,名符其实。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源自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是为“河图”。河图和洛书,乃由天象观察中产生的,在三代时期就成为帝王的宝贵之物。河图和洛书构造简明,它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基石之一。清代经学家廖平,曾将诗经,易经,内经三者反复印证,证实了内经的理论本于易经,而易经之数理又取则于河洛。河图以十数合五方,五行,阴阳,天地之象。图式以白圈为阳,为天,为奇数;黑点为阴,为地,为偶数。并以天地合五方,以阴阳合五行,所以图式结构分布为:一与六共宗居北方,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二与七为朋居南方,因地二生火,天七成之;三与八为友居东方,因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四与九同道居西方,因地四生金,天九成之;五与十相守,居中央,因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河图乃据五星出没时节而绘成。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由此可见,河图乃本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这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周易》)

  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地六成水,天七成火,地八成木,天九成金,天五生土。(《尚书大传·五行传》)

  天本一而立,一为数源,地配生六,成天地之数,合而成性,天三地八,天七地二,天五地十,天九地四,运五行,先水次木,次土及金。(《易乾坤凿度》)

  “河图”的生成数为什么是“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通过研究认为,这是上古人根据五星出没的时间而绘制出来的,其意义如下:“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表示水星与日月会聚;“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表示火星与日月会聚;“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表示木星与日月会聚:“地四生金,天九成之”表示金星与日月会聚;“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表示土星与日月会聚。一为每天的第一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一、十一、二十一;二为每天的第二个时辰,或农历的初二、十二、二十二;……依此类推。

  阴阳在养生中的详细应用

  以人为例: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一个人身上,前为阳后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形为阳内部为阴,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了解了这个原则,现在让我们把胳膊抬起来,这只胳膊的内侧就为阴,外侧为阳,那行于其内侧的经络就称为阴经,形于外侧的经络就称为阳经。

  阳经表现出活跃、温热、运行快的特点,而阴经则偏向于静止、寒凉、运行慢,所以手臂外侧多是肌肉,而赘肉多堆积在内侧。

  像我们平时在敲打经络也要根据阴阳的特点来,四肢外侧的经络属阳经,就可以用手法中敲、打、拍、扣这一类振奋的手法去激发,而内侧多是阴经,就需要以揉、点、推、抚这一类柔和的方法去激发。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以为经络只要敲就好,也不分阴阳经,内侧的阴经也一通猛敲,结果适得其反,越敲反而体质越差,睡眠更糟糕,你这猛敲阴经,就相当于逼一个柔弱女子去干粗重活,那谁受得了。

  我一个朋友小雨,腿脚经常水肿,听说是肾虚,调肾经就好了,结果她就敲了一个月的肾经,水没下去,反而比以往更加容易疲劳了,我说这肾经属阴主收藏,她在里面藏着睡觉,你却在外边使劲敲门,她休息不好,当然要罢工,怎么办呢,把敲换成揉,肾经舒服了,自然好好工作,结果才揉了两个礼拜水肿就消了不少,精力也更足了,你看,懂了阴阳才能不出错呀。

  这时间也分阴阳,在一年之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一天之中白天为阳,夜晚为阴,养生就要遵循这个原则,我有个朋友不管早晚都狂敲经络,结果大便秘结,失眠烦躁,口苦等等,了解阴阳之后,改变了方法,顺应时间变化,身体慢慢也调过来了。

  最后再来谈谈阴虚与阳虚,俗语讲:十人九虚。一般人都知道,「虚则补之」,但是这补阴和补阳可不是 一码事,补药吃不对那就是毒药呀。如果一个人阴虚,只顾抓一大把补品,管他补阴还是补阳,只要补就好,一通乱吃,那我就真为你捏把汗,本身阴虚火就旺,内在就热,而你若服补阳助火的药,这后果不说也知道,就如同火上浇油,早早地把元气这点燃料都烧掉了,不出问题才怪。

  还有个朋友,体质很寒,痛经很厉害,看过很多中医,怎么调都不见好,后来一问,原来每天都要喝冷饮,吃西瓜、梨这一类寒凉的食品,一边在祛着寒,一边在造着寒,怎么能好的了嘛,于是让她改变饮食以后,服药很快就见效了。

  所以养生要懂阴阳,该补阴时补阴,该补阳时补阳,这样才是养生基础之法。掌握了这套法则,就等于拥有了养生大门的钥匙。

  对于中医来讲,阴阳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人体的疾病也超不出这个道理,所以要想治好病,首先要从问题的根本——阴阳上求得解决。那从养生上,我们就要了解人体阴阳的四个基本规律:互根互用、对立制约、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好,我们也不从太远太大的角度去讲这个事情,今天呢,就拿最贴近我们生活中的事例来讲这个阴阳,我们现在呢,把阴阳呀看成一对小夫妻,男的是阳,女的是阴。

  阴阳第一个规律互根互用

  一对新婚的小夫妻过着幸福的生活,你说夫妻间什么时候最甜蜜?就这会儿嘛,才刚结合很新鲜,还没接触生活的琐事,正是恩恩爱爱呀,甜甜蜜蜜的时候,这男的刚离开一会儿,女的就想,恨不能时时刻刻黏在一起,这就叫互根,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少一个也不行,古人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这在养生方面呢,就是一个整体观念,你一定要有这个阴阳的概念,这是中医的整体观,是一个思路,路子对了才不会走错,病也不会越治越重,阳病了并不单纯是阳的问题,也有阴的关系,古代有个大医学家叫张景岳,他说过一句话:我从小就会背,叫「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绝」,这说明什么呢?真正懂得医道的人呀,看病和养生会从整体去考虑,阳病了也不只是阳的单蹦个问题,男人怕老婆也不只是男人的问题,对吧?

  好,这个规律我们才说了一半,讲互根,接下来是互用,互用是指双方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意思,一个年轻的男人,在结婚之前生活上往往没有一个头绪,不像女人那么心细,家里也收拾的不干净,衣服都是攒一礼拜再洗,别笑,这都不错,我有一朋友,结婚前那个混乱呀,他在你背后两米你就知道是他,因为「男人味」太重了,呵呵,别不信,这样的男人不在少数呢。后来就不一样了,那衣服干干净净香喷喷的,一个摺儿都没有,为什么呢?结婚了嘛,有老婆了,女人干这个拿手呀,所以男人主外,挣钱养家,撑起家里的生计,女人主内,烧菜做饭洗衣服,照顾家人,两人互补互助,相互关爱,家庭不就美满了嘛,这就是互用。

  这在身体上呀就是说人体内的阴精不断的升起来就这些津液、水液、血液来供给阳气,这阳气就能发挥它的作用,去护卫身体,不使外邪病气侵入身体,还能让阴精能踏实的守于内而不泄露,阴气平和,阳气固密,机体才能健康,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阴平阳秘」。

  阴阳第二个规律对立制约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么一个事,男人怕老婆,外人都会说这种男人窝囊,这就是没有从整体去考虑,男人为什么怕老婆,有时候是女人太强了,小说里面都把这种女人描绘的身高马大,力气大过男人,脾气火爆,动不动就对男人横眉冷对,拳打脚踢,碰着这样的老婆,你怕不怕?这就说明阴阳间的对立制约,男人强了,女人就怕,女人太强了男人也怕,「阴盛则阳衰」嘛。

  很多女人不懂这个道理,她觉得让老公怕她挺好,在家能主事,说了算,因此而自豪,殊不知这是一种病态,男人属阳,就是要刚强才能开拓事业的成功,女人属阴,就是要温柔体贴,才能得到男人的关爱保护,但是现在温柔的强硬起来了,「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伤害自己身体的同时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出现了漏洞……如果女人懂得了阴阳,就改变现状,换个「招术」去以柔克刚,用最小的力气办最大的事,相信这个方法会比上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好的多,早时候为什么没听到那么多离婚的呢,这智慧深着呢。

  在养生方面,这点很重要,阳气盛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火气大了,阳为热,身体老热着,就好像你烧水,水开了也不把壶拿下来,总在那咕嘟着,水就越烧越少,这阴就代表体内的水液,阳热太盛了,身体就会表现出干燥,发热,咽干,眼涩,这就是阴虚的表现,体内的水液成分就少了,不能滋润器官和内脏了。

  反之,要是阴气太盛了呢,阳就不足了,阴的特点是寒,体内的阴气太重了就会导致身体机能减退,产热不足,手脚冰凉,怕冷。

  那阴虚阳虚怎么治呢?《黄帝内经》提出一个黄金法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唐代有一个医学家王冰把这个完善成一套方法,其中一句话很好: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热证以寒凉药物去治,寒症以温热药物去调。

  

  看看你属于阴阳哪种体质

  01

  阳气不足的寒性体质

  表现为性格偏内向、喜欢安静、畏寒冷、喜暖热、爱喝热水、容易拉肚子、手脚冰凉、没精神容易乏力,舌苔偏白、津液较多、面色多青白或青黄、体型容易虚胖、脉搏较缓慢,因此要增加瑜伽中能激发阳气的练习。

  02

  阴虚火旺的热性体质

  表现为性格偏外向、喜动、喜冷寒,不喜暖热,爱喝凉水冰饮、爱吹风吹空调、口容易苦、小便黄赤、烦躁易怒、便秘、口咽干燥、,舌红苔黄、面色发红、脉搏多较快。

  阳盛阴虚的人代表体内的水分不足,水少则火旺,因此体内总会有一些奇妙的火气,动不动就口腔溃疡,要么没原因的烦躁,多动,手脚心发热,胸口烦热等等,因此需要增加瑜伽中属阴的练习,来提升阴和阳实现平衡。

  

  《毛泽东诗词赏析》是2008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刘先银。该书的诗词赏析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白天看人,晚上读书,读书之余,搞些精神文明活动……

  《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光彩,在现实世界透露出来的思想启示,无不显示出道家和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道德经》凝聚着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实底气,反映出中国智慧的深邃广大。《道德经》是真正能够给予我们文化自信的经典之一。

—— 题记 刘先银 2017 北京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老子云:无私无欲,宠辱不惊。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出自先秦的《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赏析】

  击壤歌是一首淳朴的民谣。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这位八九十岁的老人所歌的歌词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击壤歌》。

  这首民谣描绘的是在上古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太阳出来就开始干活,太阳落下就回家休息,开凿井泉就有水饮,耕种田地就有饭吃……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活的真实写照。

  对于这首歌谣的最后一句,“帝力于我何有哉”,“帝力”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帝王的力量”,也就是说,人们的自给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而君王对此并没有什么作用,歌者反问:帝王的力量对我来说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如此闲适安康的生活,并不是真的与帝王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因此也有评论云:“能使民安其作息、饮食即帝力也。得末句翻空一宕,调便流逸。”另一种解释是把“帝力”解释为“天帝的力量”,从而突出了此歌谣反对“天命论”的色彩,歌者感叹:老天爷对我来说有什么用呢?

  不管持哪一种解释,这首民歌的主题都是赞颂劳动,藐视“帝力”。

  《击壤歌》也许是中国歌曲之祖。清人沈德潜《古源》注释说:“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

  生活越来越快的这个事实,没有人会否认。往上数四、五代,他们与我们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那是与大自然的规律息息相关的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没有闹钟,那时叫“鸡叫头遍”。太阳下山,就意味着休息了。如果不休息,就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属于折腾。

  

  折腾不会影响万物生长,庄稼不会因为人着急而快速成熟,鸡鸭也不会多生几只蛋。所以,那时的人不折腾,缓慢地生活。据说,天不下雨的时候,没有人会跑在路上。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气”与人的生命阴阳五行修身养生图解。

  

  

  “癌细胞”喜欢“癌症性格”的沉浸在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的人群。

  美国一项针对8000名癌症病人进行的调查显示,有种性格叫“癌症性格”,这类人喜欢生闷气、长期精神不佳,沉浸在焦虑压抑的负面情绪中,带来睡眠、饮食问题,长期会让机体抵抗力紊乱,癌症趁虚而入。

  除了心情心态方面,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身体癌变的重要因素。

  熬夜:熬的不是夜,是命

  美国癌症研究会调查发现,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高47%。

  因为睡眠中会产生一种褪黑素,能减缓女性体内雌激.素的产生,起到抑制乳腺癌的目的。

  除此之外,常处于熬夜、疲劳、精神不振状况的人,免.疫力会跟着下降,给疾病趁虚而入的机会。

  应该这样做:

  成人每天睡6~8小时为宜,睡前2小时避免不要进食。任何年龄层的人,都要注意劳逸结合、少熬夜,注意作息规律。

  前几天,有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教授去不丹度假,拍照片、写文章,劝大家把生活节奏慢下来。有图有真相:空旷的酒店,悠远的山野,安静的画面都带着美妙空灵的乐感。我依稀觉得,幼年的家园就是如此,有山,有水,有马,有鱼。

白天种地,晚上搞些精神文明活动,老子云:无私无欲,宠辱不惊。

  那时的我们不用去不丹获得心灵鸡汤。直接坐在房子里,下过雨后,就能闻到泥土的味道。不过,那时的人是闲的,也是穷的。今天,大自然的感觉从我们身边消失了,但我们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曼哈顿。

  从早忙到晚,我们口袋里的钱也多了。这时,我们开始注意到了不丹,仿佛那是世外桃源,我们开始怀念缓慢和悠远的生活。我很想知道:假如有可能,不丹人是愿意继续活在山野里?还是愿意来中国和我们一起折腾呢?

  我们现在已经很会自己折腾了。从上到下,无一例外。前几天,因为参加一个会,我天不亮就出发了。来接我的人已经是处长了,住在北京五环外,6点多就从家出来,接上我在早高峰之前到达他们位于东二环的总部。会议结束时,已接近20点,但这位处长还不能离开,要处理工作。第二天一早6点多,她又随着车准时来接我开会。

  这不是特例。在这些没日没夜的公司高管、处长官人之外,还有无数更加平凡的人过着没有质量的生活。5加2,白加黑,人们一天到晚忙工作,没有正常节假日,法定休息不过是“法定”而已。

  我猜他们并非不想慢下来,只是,慢下来的结果就是老板的一句:“以后好好休息吧,不要来上班了”。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更惨。前几天,和一个出身农村的媒体朋友聊天,讲起留守儿童的状况,讲起孩子因为长期不能得到父母的爱,有些已经变得有点冷血。在他的家乡,男人们都走光了,只留下女人和老人支撑家庭。

  他给我讲了一个笑话:

  大约二十年前,一位首长到下面调查精神文明建设,问农民:“你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怎么样?”农民不解其问。

  陪同领导就解释:“首长问你们干活之后,都做些什么快乐的事儿?”

  农民顿开茅塞,回答了一个字“……”(此处省略,你懂得)

  首长没听懂。陪同领导尴尬地对首长解释:“这是土话,就是男女之事”。

  首长不甘心,又慈祥地问:“那还有其它的精神文明活动吗?”

  农民想了半天,说:“…了又…”(此处再省略)

  能够有机会“省略”一次,是那一代农民的幸福。而今天,又有多少农民能够留在家中,白天种地,晚上搞些精神文明活动呢?他们需要远走他乡,打工赚钱。

  虽然没有城市户口,但进了城市,他们也要学习建立产业工人才有的时间观念,按照规定的时间劳作。他们干一天赚一天钱,每周干满七天。

  我痛恨这样的生活。在蛇口的时候,我偶尔会在那块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标语牌前沉思。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早些年,我觉得一切都是这标语闹的,后来,才知道并不完全是。

  最近50年来,全世界都加快了速度。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首演时的时长是60分钟;1987年,同样的曲子用43分钟就演奏完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德国作家把这个时代称为感染了“速度病毒”的时代。

  整个社会陷入了一场“忙碌症”,呈现一种病态。我们思考事情的方式是倒推的:从每一个个体算起,扣除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全部用来工作,我们需要花多少时间,然后整个组织按照这个编制预算,互相比较。

  久而久之,所有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都在发生变化。在我们的观念深处,不能允许任何低效率行为的存在。我们一旦看到手下的工作不够熟练,一旦看到事情的进程有些缓慢,就会内在产生焦虑,不由自主地发飙。

  

  生活速度越来越快,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真说不清。被别人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这是我们经常用来嘲笑傻子的话。但在每天忙碌的身影里,我不敢保证自己不是那个傻子。

  按道理说,速度时代的来临,可以为我们创造更多闲暇,但事实上,却引发了更大程度的匆忙。而且,这种匆忙伴随着权力,从拥有支配权的一方不断传递给更加弱势的群体。

  也许是性格所致,我一生最恐惧的就是没有方向感的时刻。我害怕被趋势裹挟着前行,不知最后会走向何方。就像龙应台所说:一滴海水,怎么能够知道潮流的方向。我恐惧于此,也困惑于此。

  为什么我们身边的自然一点点消失了?连清洁的空气都没有了?在我们的生命里,还有多少时间和空间能够安放从容和缓慢?什么时候,我们才不用自己驱使着自己去加班?

合道而行:读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先银 2016年书法题字

关键词:物质与欲望,精神与信仰。

  厌耻章 第十三

  【老子第十三章】无私无欲 宠辱不惊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大患:大的祸患、灾难,指崇辱。

  (2)身:身体,生命。也引申为“身见、私欲”。

  【翻译】

  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胆战心惊,重视大的祸患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使人胆战心惊?因为得宠说明地位卑下,得到的时候就会胆战心惊,失去的时候也会胆战心惊,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胆战心惊。为什么说做重视大的祸患要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人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正是因为人有一个身体,等到没有了身体,人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像看重身体一样看重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像爱惜身体一样爱惜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解读】

  这一章不易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大概的主张是,化解欲望执着是避祸之道,也才能够真正有资格治国爱民。

  荣辱是世人所看重的,但荣辱来去的主动权却在人不在己,所以常会瞬间转化。这种世事无常是人们所惧怕的,所以无论荣辱都常使人惶惶不安,受宠怕失宠,受辱怕不去。说到底,这是由于内心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过于贪求,是地位和人格卑下的的表现,也常会带来祸患。得宠时常因骄奢淫逸致祸,受辱时常因愤恨争斗致祸,轻则伤神乱性,重则丧身灭族。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为厚养自身而努力求荣去辱,但无论荣辱又必然招祸伤身。根本的原因在于,人们只看到了荣辱带来的现实利害,却往往忽视了背后的潜在大祸。老子提醒人们,要像重视自身那样重视可能发生的灾祸,这样才能避免灾祸,这才是真的贵身、爱身。老子的意思还是提醒人们,不要被欲望迷住了心窍,远离物欲才是避祸之道,才是真正的自贵自爱。无私欲才是自贵,而只有没有一己私欲的人,才会真正爱国爱民,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服务百姓。

  本章之所以不易理解甚至被误解,在于“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句。很多人由此判定,老子因反对欲望而厌恶俗身,主张轻身、弃身。其实,通观全章可知,老子的本意在于,灾祸的根源在于欲望,欲望的土壤在于身体的本能,要注意化解本能欲望和身见执着,提高自身修养,融入自然大道,与“道”偕行。依道而行,当然可以避祸,可以成事,可知治国,可以惠民。所以,“无身”不是不要身体,而是化解自我,远离欲望,公而无私。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三戒”是孔子根据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身体气血特点,提出的养生基本原则,概述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如何养生,其主要内容是:

  少之时,戒之在色

  少年时候,养生的重点在于保精。此时,血气没有平稳,要戒色,也就是要戒房事。少年身体没有完全发育成熟,此时过早、过频地进行性生活,会大伤身体的元气,容易身体虚弱,或变生很多疾病,甚至早衰。

  孔子说的少年戒色,不仅仅是性的问题。少年对世界的观察,除了性以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对社会经验缺乏,导致对人间百态辨别不清,少年的轻狂易导致少年被很多事情所迷惑。少年如能辨别大千世界各种颜色,实乃人生一大进步。这就需要对少年进行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少年强,国家强;少年健,国家健。如何对少年进行包括性和全面的人生观教育,乃是国家之根本。少年立大志,不沉溺于玩乐,才能辨别世界的主流,才能够按国家需要的方向去发展,为成才奠定基础。

  其壮也,戒之在斗

  壮年以后要注意养肝。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中年五脏气血衰落就是从肝开始。壮年的时候,血气方刚,要戒斗,不要争强好胜,不要动不动就发怒,因为发怒容易伤肝。人到中年,应尽量不发怒,保持乐观的心情,以保证肝脏气机的调达。

  孔子所说的斗不是人们常见的斗殴。中年人体力和脑力已经成熟,偶尔产生殴斗也属正常。中年人社会经验丰富,已经有了相当的阅历,中年人之间的斗更主要的是暗斗。这种斗往往比街头斗殴更厉害。不仅消耗双方的脑力,更有可能破坏业已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或社会环境,也可能给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宁静致远、淡泊名利。这些话主要是对中年人说的,希望能够帮助中年人平静心态,集中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将精力集中在相互暗斗之上。

  其老也,戒之在得

  老年的时候,血气开始衰落,要戒贪得无厌,就是要控制心里的欲望,要注重养心。《黄帝内经》说,六十岁心气开始衰落。人不能抗拒身体衰老,但是人可以抗拒思想的衰老。老年人人生阅历丰富,凭借自己的经验可以得到很多;老年人思想深邃,绵里藏针,可以利用年轻人之无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但是,这些都是令人不齿的。年纪虽然是老人的缺项,但是也是赢得尊敬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年人应该帮助、教育年轻人,这样的老人即便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在人格上也是崇高和伟大的。孔子因有七十二贤弟子,才能传播自己的伟大思想,如果孔子想得到短期利益,急功近利,那么中国儒家的文化恐怕就没有传承的可能。将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传承给年轻人,从表面上看没有得到什么,但是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果因为身体衰老不能给社会尽力,那么帮助年轻人也算是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奉献。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放在当今社会仍然适用。戒色需要年轻人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也需要年长的人帮助;戒斗需要中年人心平气和、相互协作,需要个人进行内心的修炼;戒得需要老年人改变自己的思想,帮助别人实现人生价值,比自己得到更有社会价值。总之,影响人生发展的因素很多,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除了个人不断地修炼和奋斗之外,还需要三戒。

  刘先银编著《毛泽东诗词赏析》李志松书法 西苑出版社 2008年出版发行

  

  刘先银编著《毛泽东诗词赏析》李志松书法 西苑出版社 2008年出版发行

  

  《毛泽东诗词赏析》是2008年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刘先银。

  该书的诗词赏析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

  

  《跟毛泽东学诗词》由刘先银教授编著。2009年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诗词渗透着毛泽东思想哲理,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亲自实践的范例。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从创作背景、诗意赏析、典故了同处注释等详尽资料中欣赏毛泽东诗词“湖海荡波澜,全无斧凿痕”之美,而且还可以欣赏毛泽东手书真迹及历史珍贵图片。让我们走入毛泽东诗词的瑰丽世界,领略毛泽东的伟大人格境界吧!期待着该书能给大家带来一次引人入胜、美不胜收的精神远足和灵魂的洗礼。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398553.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