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老街的呼唤
这幅规划图,是2017年8月我从朋友圈里看到的,据说是苏埠老街整体规划图。以苏埠明清老街为主旋律,衔接了尤巷、东南西北四条街道,清新脱俗的格调,雅俗共赏的风格,美轮美奂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着实让我感动!
画面中,小桥流水人家,青砖灰瓦建筑,绿色垂柳点缀,三五成群的过客,清纯消闲的看客,他们仿佛一下子远离了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逃离了车水马龙的拥挤人群,能够融入到休闲安逸的世外庭院,一览无余尽有余,满地春辉竞争辉:心静无为自然凉,浊酒言欢万事宽,真好!
二、明清老街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2019年12月11日,期待已久的苏埠明清老街保护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了。来自裕安区副区长、人大政协等相关部门领导,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和艺术学院院长、安徽古建筑设计院院长参与了开工仪式。
苏埠镇明清老街保护修复工程开工仪式现场,苏埠镇党委书记晁书记在开工仪式上讲话。
群众参与意识极高,大家都在全神贯注洗耳恭听。
三、风韵犹存的故乡情韵
苏家埠镇,自宋代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境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千年老街保存完好,青砖黛瓦、重梁高脊诉说昔日苏埠的繁华,街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白麻会所、刘铭传当铺、汇康钱庄、肖隆盛米行、王大忠私宅等。徐帅铜像和苏家埠前线指挥埠旧址永慧寺以及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朱家大院墙讲述着当年红军战史上“围点打援”的辉煌胜利,永慧寺和朱家大院墙已是省级文保单位。
苏家埠经历了宋、元、明、清及民国千年磨练,逐渐形成小城格局。街道以十字街为中心,四方延伸,分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大街和十数条后街小巷,占地约一个平方公里,主要街道总长约四千五百米,自然沟塘错落其间,自古有“三步两个桥”、“两步三个庙”之说,可见昔日之规模。
这张航拍图片,见证了苏埠老街美仑美奂、格调独特、风韵犹存的故乡情怀!
城周成不规则之方形体,有河沟环绕。沟上有桥,长丈余,青石桥面。桥有六座:西火棍桥、南油坊桥、东南下油坊桥(亦称望远桥、万缘桥)、东北沙沟桥、北寿星桥、西北五福桥。东西南北建有栅口,四周有小栅口数个。
苏家埠素以经商闻名,富商、殷实人家都住在小城内,战乱年代,为加固城防,除西、北两个栅口有老淠河天然屏障外,东、南栅门均分里外两层,相距百步。栅门上建城门楼。每座门楼横匾题字,内容文化底蕴深厚,东一门题“紫气东来”、东二门题“管见东郊”,南一门题“斗炳回寅”、南二门题“冠冕南极”,西正门题“云山迭翠”、西侧门题“九公耸秀”,北正门题“五福来朝”、北侧门题“柳港迴青”。
其中“柳港迴青”今尚在,(在大王庙院街与顺河街交叉处的土地庙香案上方),据说为名家龙门夏日长所书,四字笔笔蛇头。西栅门楼上住着打更人,其他栅门楼住的是守门人和码头上搬运工人。对外栅门早晚按时开关。
小城内主要街道有: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其他小街、小巷有:篾匠街、爆竹街、太平街、麻市街、顺河街、鱼市街、尤巷、伞巷、火神庙巷、同川巷、蔡杆秤巷、澡堂巷、大王庙巷、大淠塘巷、小淠塘巷等,街巷大都因地理位置、从事手艺、居住人姓氏等得名。街道为鹅卵石路面,中间嵌三块青石条。青石条中间被千百年来独轮货车碾出一道深深的辙痕,历经风雨沦桑,向世人默默诉说着苏家埠悠远的历史。街宽四米,两旁为店铺,一般三间门面,上下两层,前店后家,房屋为砖墙瓦顶,浮雕架柱结构。为防火灾,家家砌有徽式风格封火山。
小城东、西栅门外各有东外小街、西外小街。主要是方便夜晚栅门关闭后来埠的外地生意人住宿休息。这两条小街又以西外小街最为有名。西外小街,街道长约百米,街上多客栈、饭店、行铺和娱乐场所。这条小街靠河主要服务于来自水路的外地生意人。整日装货卸货,南来北往,东进西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吃喝嫖赌,无所不有,堪称为古版的苏家埠“红灯区”,老百姓贬称“王巴滩”。每到夜晚也算得上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大有当年上海大世界、南京夫子庙的味道。南京有秦淮河,苏家埠有老淠河,加之苏家埠商贸繁荣,所以有人称苏家埠为“小南京”,并相传至今。
苏家埠商业起源早。初具规模在明末清初,那时,因水陆码头、地处要冲的地理位置,省内外经商之人纷纷前来经商贸易,至清末已为鼎盛时期。
街面上,布店、杂货店、药店、船行、茶麻行、粮饼行、车轿行、旅馆比比皆是,商铺齐全。茶楼酒肆林立,杂耍卖艺叫好声此起彼伏,评书弹唱不绝于耳,民间艺人姜麻子(别号)大鼓书号称皖西一绝。京剧院更是蜚声全国,当年青授班、娃娃班、凤凰班、本地京剧票友班纷纷登台演出。京剧泰斗盖叫天、盖叫地、张君秋、陈君秋、童麒麟、姚凤石及四大名旦配角吴惠兰、高云霞、皖西地区京剧大师张云楼、邵云楼、贾骏威均来埠献艺。清末名将刘铭传,号刘大麻子在镇上开当铺。民国期间,美孚石油公司在此设代销店。当地富商大号开钱庄、出票子,流通皖西。
为方便做买卖,共有十个省、地区在苏家埠建会馆、公所: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湖北会馆、湖南会馆、庐阳会馆、徽州会馆、庐州会馆、江西会馆、旌德会馆、江苏白麻会所,现尚存在的有陕西会馆,位于张老坎处,建于乾隆二十三年;江苏白麻会所,位于西大街,曾住过华东军区五支队,开过“军烈属旅社”,建于光绪三十四年;旌德会馆,位于苏埠粮站北侧。
步入苏埠老街,熟悉的街道,沧桑的面容,总给人一种眷念与牵挂。如果一段时间不去老街转一圈,心里就会不踏实憋的慌,只要一踏入老街,感受一下青石板与鹅卵石铺成的路面,看到老街那清灰色的砖瓦,还有那些木制的排柱和铺板门,我的心呀,就感觉舒服畅快多了。
这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态?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
老街的建筑,有着古色古调的内涵。青砖灰瓦,木椽框架,铺板门面,朴素典雅,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经历了岁月沧桑之后,如今呀,老街里各类线条相互穿插,晴雨蓬层层点缀,让老街多了一些沉重,少了一丝辉煌。
断垣残壁,是老街与岁月抗衡留下的惨状;孤独终老,是老街与命运抗衡产生的结局。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从老街里,走出去的是精英,留下来的是精华,挥不去的是乡愁!
曾经繁花的街道,火爆的门面,在岁月洗礼中,显得清冷萧条。关闭的门面,褪去的色调,在静谧之中日复一日。每一天,老街里很少有人进入,光顾的是陈年老酒,沉醉的是陈年往事,自豪的永远是守旧的老人!
顺河街道,连接着西大街,向北延伸,直到大王庙院。当年,南来北往的过往货物,都要经过这里,通过水路运输送往全国各地,这里成了最为密集的枢纽地。当年老街,十大会馆竞相开放,商品经济繁荣昌盛,河坎桥、王八滩的夜市灯火,被誉为"小南京"的美其名曰,无不与顺河街有着直接关联。
这幅画面,是顺河街仅存的一个的门楼,在岁月蹉跎中,能够遮住几个世纪的风雨变换,却遮挡不住老街历史前进的脚步。
顺着门楼向南,是一人巷子所在地。远远望去,狭窄的程度犹如一线天,试想一下,一旦夜晚误入其中,惊恐万状程度简直难以想象。
庭院深深,深不可测;筒子结构,如数家珍。
天井院子,下水道设计有方,尽管暴雨成灾,从没出现水漫金山寺的惨状,可见,当年老街排水设施的布局,是何等的睿智啊!
雕梁排柱,整体化一,雕工精细,保持完好。
天井院子,前后相连,一边厢房,一边排水,光亮通透,空气洁净。
高大的房屋,隔层的阁楼,简易的窗子,土墙与木质相结合,简洁与实用相兼顾。
这里是超大的天井院子,方形门与拱形圆门相对,在造型设计上,避免了单调乏味,让人赏心悦目。
这扇门,两边木质结构,各有六个玻璃窗孔,既有和顺之意,又有采光之妙,实乃完美之举也。
房梁上方,层层加固,衔接有方,以至于千年沉香而不被腐蚀,经久不衰,方显出古建筑质量可靠。
青砖灰瓦,土坯相间,沧桑岁月,历尽风雨,坚守而稳重。
隆盛米行,记载了老街多少陈年旧事;残破墙面,刻下了老街多少历史丰碑!路过此处的游子们,您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湖北会馆,建立时间不详,原址位于旺银街银杏树之处,房屋已不存在,银杏树即原湖北会馆院内的一课古树。会馆原貌是门朝南,前有门楼,后有大厅(两层),东西厢房均为瓦房,脊高平大厅屋檐。总建筑面积约520平方米,中间是院子,院中间栽银杏树。门楼前有影壁墙一堵,高4-5米,宽7-8米。此会馆是苏家埠会馆中较大且很气派的一个。1946年,苏家埠人陈应益在此办过私立中学名叫“大同中学”,1948年停办。苏家埠解放后,常有戏班子在此搭台唱戏,20世纪60年代,政府在此办过砖瓦厂,80年代又曾作过苏南乡卫生院。1985年新盖政府办公大楼时将门楼拆除盖会议室,东厢房拆除一部分盖文化站小楼(两层)。打通会馆路时拆除会馆后进大厅,金陵御都B区兴建时拆除东西厢房,保留银杏树。
徽州会馆,建立时间不详,位于东外小街,尚存正厅的五间房,但屋面倒塌。原貌是门朝西,有门楼,两边厢房是草房,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门前开阔地较大,1932年5月,苏家埠战役胜利,国民党军投降,徐向前在此处举行受降仪式。因为会馆是徽州人建的,他们是南方人,故苏家埠人又称其为“南会馆”(也有少数人称此会馆叫湖南会馆的)。此会馆1949年至1951年住过解放军,后来作制线厂(前称制线社),又在空地处建家具厂(前称方木社)。制线厂和家具厂垮台后,房屋职工居住,一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屋顶垮塌。里面有黄成凤(制线厂职工)、王宜友(家具厂职工)两家住户。会馆里原有两棵大白果树,直径约有2米,其中有一棵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伐。另一棵在盖家具厂时砍伐,由于树大,砍伐经历了两个月时间。
久违的老街屋面,灰瓦条与刚瓦条相互撘配,这应该是后人修理中为了方便而采取的方式。刚瓦条本来是在椽子上,灰瓦是压在相邻两个刚瓦条上的。从远处看,一条条灰瓦整齐划一,显得非常美观清爽。随着老街的萧条,守护的老街人不图好看,只求房屋不漏就谢天谢地了。
现如今,生产灰瓦的厂家几乎不见了踪影,老街的维修工们,只能以旧补漏了!
四、精湛手艺受青睐
老式理发,强调的是在理发过程中的享受;新式发廊,强调的是造型艺术与个人修养的搭配。
老式理发,顾客大多是中老年人,一次理发,没有半个小时是不行的。其中,理发、洗头,剃胡子,掏耳朵,剪鼻毛,简单按摩等。一连串手工活,强调细心、刀工和内力。剃了的胡子,你用手压根就摸不到胡茬戳手,且不伤皮肤,这确实需要一定技术含金量的。掏耳朵,重在享受过程,那种轻飘曼舞的爽快节奏,简直无法言表。
不过,老式理发师也不能大意,一旦疏忽了,就有可能造成性命之忧,特别是人咽喉部位的胡须,那简直就是快刀压在喉咙上,没有把握绝对不敢下手。所以,老式理发师,基本上都是中年人,眼好心细经验丰富。年纪大了的理发师可就苦了,由于人老眼花,哪怕技术再好,也很少有人光顾,除非有不怕死的!
白铁匠,焊锡工,敲打焊接靠火候;白铁桶,烧水壶,方便百姓千万种。
铁匠铺,炼铁炉,捶打铲搓在精工;农器具,生活用,全凭师傅浑身动。过去有句说法,说的是铁匠冒股烟,相比木匠干三天,可见铁匠师傅产品利润是多么丰厚,毕竟那个时代生产力落后,农具又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农民以食为天,花多少钱也得买呀!
如果说,八公山的豆腐天下闻名,那么,苏埠的豆腐、包干、千张等,在整个六安,也是家喻户晓,深受青睐的,细腻入口,味道纯正,感觉就是不错!
挂面,顾名思义在于如何挂长,而形成细腻又不会折断的面。挂面放到锅里细柔又不会粘在一起,这就是技术。特别是春节期间,来往的亲戚总要买上几斤,带回去慢慢品尝。挂面又称长寿面,老年人吃了容易消化且新年又吉利,所以我们这个地方家家都吃。吃的人多了,名声越传越远,很多外地人特意开车前来购买,也有当地人把挂面当作送给远方客人的礼物。
五、清欢自恋老街人
老街确实很静,危房增多了,倒塌变形了,老街人该走的都走了,很少听到人讲话正常。只有双休日孩子们回来时,才会闹腾两天,随后也就嘎然而止了。
偶尔间,如果在老街碰到一两个拎着行李箱子的,那一定是节假日放假回来的大学生,或有急事回来的打工人。一旦假期结束了事情忙完了,该求学的还得出去求学,该挣钱的还得出去挣钱。老街,永远是空巢老人的栖息地。
老街,真的很老吗?放眼入怀,老街中仅存的明清轨迹,和戒不掉的眷念,在岁月中如歌如泣。淫雨缠绵,青石板烙下的千年沉香,让守旧的老街人,守护着安详。
老街,真的很老,青砖灰瓦,送走了老街芳华绝世,让沉积的沧桑,自恋轻狂。尤巷中,那把油纸伞,随着少女轻盈的脚步,渐行渐远,留下了一长串粉红的回忆。
破损倾斜的屋面,几经翻修的改造,让老街早已失去了慰籍,唯有这位奶奶牵着孙子,在大街上悠然的晃动转悠,奶孙俩大红的衫子红的似火,让老街显得暖心舒心贴心。
老街人活的很坦然,不讲究吃穿,肚子填饱了就行。
早晨煮点稀饭,讲究的卖两件早点,仅此而已。自制的小菜味道可可,腌制的萝卜干子、豇豆、咸菜等,有味道有咬劲。稀饭喝得嘘喽的响,小菜嚼得嘎嘣的脆,满脸的得意忘形,淌下的汗滴到碗里都不知道,还在津津有味的,一边吃着一边同别人扯蛋。
菜市场里,卖菜的最怕老街人。老街人一到菜市场,总要问来问去跑个遍方肯下手,不是把菜甩甩水,就是多去掉几片菜叶,弄得卖菜人一脸无赖还不好说,一旦你要不耐烦了,恐怕老街人一连串的台词就出来了,老街人的嘴本身就是厉害。从知青到下放,再到回城,老街人见识太多了!
老街人买菜,多是上了年纪的,他们天天如此,是买菜的常客,没有老街人买菜,靠乡下人,卖菜人恐怕水都喝不上了。
老街人过惯了苦日子,习惯了老街生存的气息。勤俭节约是本份,知足常乐是初心。或许,这就是他们不愿意随儿女外出的根本原因!
老街人也有潇洒的一面,午饭过后,一个个捧着茶壶,四五个聚到一起,打着小牌品着瓜片,悠哉游哉,输赢不多,玩得尽兴。
如果小有得手,晚饭时,就会买点卤菜,喝着小酒,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老街人也会忙中偷闲,洗衣扫地闹家常,晾衣摘菜扯犊子,话题永远离不开老街人的生活情调。
有时候,几个人遇到了一起,坐在大街廊沿下,就能随心所欲畅谈一番,不用稿子也不用别人提醒,有个好记性赛如烂笔头。天南地北轶事,在清闲愉悦中交流了一番。
菜也买了,事也做了,心也谈了,还不会得老年痴呆症,何乐而不为呢。其实,老年痴呆,大多数都是自己不良习惯养成的,好吃懒做最为典型。
于是,就有人建议,说学学老街人买菜,学学老街人谈心,学学老街人生活,医生恐怕就要失业了。话虽然有些武断,但句句说的在理。
儿童做事看细节,细节微妙看神态,神态自若心有底,长大成人必立事!
童心童趣添童味,街空街静闹街头。没有老人的老街不叫老街,没有儿童的老街缺乏街味。正如,喝喜酒没有小孩不热闹,吃喜蛋没有妇女不开心。
断垣残壁的老街,只能说韵在味没了,杂草丛生,一片狼藉,无人问津,着实让人揪心!
夜色深沉,老街的十字路口,路灯下的小姑娘,你在干嘛?是孤独寂寥,还是担心奶奶出门没回?
小美女,多拍些照片吧,让老街的风韵在你的相机中记忆悠长,多少年之后,让后人在闲暇之余能够慢慢品味!
六、守望老人话夕阳
明清老街,尽管苟延残喘了,在老街人守望中,依旧根深蒂固,漏了就补,倒了再砌,歪了加固,说实话,老街人守了这么多年,也确实尽力了。
老街的风韵,经过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之后,反响强烈,让远方游子心存心存宽慰,让老街老人心存感激!
能吃就吃点,能喝就喝点,活一天是福,活两天是赚,活着才能笑看风云,活着才有全家团圆,活着才有家的温馨,活着儿女们才有奔头,只要能活着就好!
搬个板凳,晒晒太阳,老姐妹说说话交交心,过一天算一天!
若大个街道,清冷萧条无人。坐在家门口,守着一片天,街道成了过场,只有街心的鹅卵石和青石板,在相互对峙,没有了脚踏实地,就没有了磨砺人生,今后的出路在哪?
这位大妈,一身清秀,坐在门口,两眼目视着路过的小伙子,内心不免产生了一丝牵挂,牵挂,是老年人守望的本能,无言的酸楚,无尽的渴望,无比的期待,尽在不言中!
老人们就是这样,有时候觉得心很大、街很窄,有时候又觉得街很大、心很窄,而这些,儿女们是无从知晓的!
守望,其实也是一种幸福!老人家坐在门口,犹如守护神一般,这就是他的生活。精神可嘉时,与隔壁的搭讪几句;困了累了,就坐着闭目养神一会;开心舒畅时,面对所有人,满脸都是灿烂千阳。
是的,老人家一辈子仅仅依靠烧水卖水,居然养活着八个子女,而且个个都抚养成人,这需要怎样的含辛茹苦,需要怎样的勤俭节约,埋在心里的痛,咽到肚里的苦,只有老人家自己知道,从没听到他一句怨言,这又是何等的壮举何等的伟大啊!
老人家,您就尽情的笑吧,笑才是你的骄傲,笑才是你的自豪,笑才是你的资本!
夜幕降临了,老街仅有十字路口亮着路灯,通向街道处是漆黑一片。这位老人家,这么晚了,路又坑坑洼洼的,您可要小心哦!
七、触情生情念故人
1、神龛与老式床
神龛就位,寿星画像,精雕细琢,这是老街不可多得的木工艺术。
这张床古朴典雅,端庄大气,颇有大家风范。紫红色的土漆,经历了上百年的沧桑巨变之后,依然保持着锃亮的肤色。
在拍摄”四十八个日日夜夜”期间,据说这张床被借用过,还原了一回历史的可信度!
与之对应的神龛,雕刻精良,设计完美。供桌上的供奉对象错落有致,左边家谱右边灶神,中间屏风上的寿星,满面春风,荡漾着青春年少!
和谐一家亲,吉祥一世荣;
国强民安康,天增岁月长!
2、马灯与楦头
一对马灯,一双嫁妆;一生风云,一世风情!
楦头,是过去手工做鞋完成后,通过楦头的张力挤劲,让鞋有模有样,穿着舒坦。麻线陀螺,其实是老牛脚的骨骼,麻线是腊鞋底用的,用苎麻通过陀螺制成的线。
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工序代替了手工,楦头和麻线陀螺早已失去了价值,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称不上文物,至少能让人回忆起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3、康汇钱庄
这是康汇钱庄的招牌,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岁月的沧桑,让这块招牌变得有些模糊不清了,历史的巨变,让我们仍然能遥想当年的辉煌与繁荣!
这个”钱字”,大气磅礴,收敛自如,笔锋苍劲有力,劲道入木三分。有柳体的骨道,有颜体的厚度,既含蓄隽永,又跋扈飞扬,不求钱字霸气,但求票子温柔。
待人接物和气,诚信互赞公平:银票求得舍取,钱庄迎来送往!
4、白麻公所
白麻公馆,靠近西头河岸附近,一人巷内。其中这块碑文记载的公所条约,时间是光绪三十四年,可见历史的沧桑。这里应该是大麻周转仓吧,但凡来往客商,必须遵守公馆条约,诚信经商,公平做事,买卖不欺诈,做人守本分!
这是白麻会所镌刻的碑文,会所的条约历历在目,保存完好无损,实乃不易!
”华东营字”四个大字,在白麻会所大门左上方。清晰的字体,让人浮想联翩!
6、苏一校的大钟
话说很久以前,苏埠镇黄莲寺大殿的前面,有两棵槐树,这两棵树树枝相互交织,缠绕在一起很是黏糊。有人说这是夫妻树,也有的说是母子树,无论怎么看,都有相依为命的味道。
有一天早晨,寺庙的僧人早早就起了床,一番早课之后,僧人便开始打扫庭院。无意间僧人发现,两棵槐树空隙大些之间,有一口大钟夹在其中,是那么恰到好处,仿佛是生成骨头长成了肉。于是,僧人便搬来了梯子,上去之后怎么拔也拔不下来。这钟到底是怎么弄上去的呢?再怎么仔细观察,压根就不像是人为的因素,况且,一般人也没这个能耐做到如此的完美无暇。
这时,寺里其他人也纷纷前来围观,大家都在望钟兴叹,深感蹊跷,难道是飞来的钟不成?钟又从何而来?槐树抱钟有何讲究?大家一脸迷茫,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乎,“飞来钟”、“槐抱钟”在香客之间被传的沸沸扬扬!一时间,这口大钟的神秘莫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这口大钟,最终还是被请到了寺庙里。一来可以警钟长鸣,二来可以作为寺庙供奉对象。毕竟这口大钟来历神秘!
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何种原因,这口大钟由黄莲寺迁移到了天主教堂。
新中国解放后,教父们被赶出了教堂,天主教堂办起了学校,称苏二校,之后改为苏埠镇中学。大钟最后坐落在现在的苏一校。这口大钟洪亮的声音,成了学校学生上课的唯一信号。
7、刘铭传当铺旧址
刘铭传当铺,仅六安就有三个。当时流传着:百里三个当,指的是六安一个,苏埠一个,麻布街一个,三个当铺刚好一百里左右!
8、房契
这是老街一家保存完好的房契,日期是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发黄的纸质,流畅的行书,规范的格式,详细的内容,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拥有上百年沧桑的岁月,面对江南梅雨季节的潮湿,没有虫蛀侵蚀,保存完好无损,不得不令人佩服!
参与拍照的那天,我也在其中。主人说:他一直放在干燥的地方,从没有打开过。是的,拿出来时,是在一个木质的盒子里,牛皮纸包了一层又一层,可见主人的细心入微。打开后,房契摊在一张凳子上,我仿佛闻到一股墨宝的芳香,浓郁清淡,温雅沁腑;又仿佛书写之人蘸墨运笔,挥毫洒脱,一丝不苟的姿态就在眼前,昏暗的光线下,围观着十几双眼睛,等待着历史的签证!
自从那次拍照之后,这张房契,主人家视为宝贝,特意购买了一个精致的封闭完好的盒子,用牛皮纸包裹了一层又一层,带到了六安,交给最知己的家人妥善收藏,以防不测!
这张房契,不仅仅是老街房屋的历史见证,更是老街那片古老的情怀,在蹉跎岁月中的历史见证!
9、保存完好的陕西会馆
山陕会馆:(又称西会馆、陕西会馆):约建于1665年,位于苏南村境内的粮站家属区,原貌是门朝南,两进房屋东西有厢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左右。原门楼前有影壁墙,高大,墙上有二龙戏珠图案。影壁墙南有一口塘,新建八一学校操场时填平。是会馆中规模较大的一个。现存房屋十余间,保持原貌,为粮站职工居住。据粮站职工谢家全介绍,他住的房内山墙上嵌有石碑一块。
从1988年版《苏家埠镇志》集的碑文内容记载中推算,此会馆建有350余年历史。立碑时间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碑文“尝闻吾乡合盛号自开创以来,同财共本,无分宾主,议守先人成规罔逾越,屈指将百载,店愈多而人亦广;”“故于六君之西南乡苏家埠原建西会馆中复奉。”此会馆是苏家埠会馆中建筑年代最早的,且有碑考证。
1912年在此办六安县南乡公立第一高等小学,1916年改称六安县立第三高等小学,1924年改称六安县立第三高级小学,1931年被国民党查封,曾作过国军修配厂。“九•一八”后,省在此办过“安徽省第五临时中学”,1941年,在此办六安县立中学第一分部。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苏家埠教案”发生在此处,因当时法国传教士戴尔第借山陕会馆“讲经”(传教)。会馆老房属于直管公房,粮站职工居住。
精美绝伦的雕刻,栩栩如生的造型,美轮美奂的格调,是现有的古城镇中,不多见的明清古建筑!
狮子的眼神姿态,凶悍怒恚,细腻中不失粗犷,霸凌中不失坚守,加上木质雕刻交相辉映,彰显出会馆势不可挡的正能量!
一对龙头鱼身的精雕细刻,惟妙惟俏,栩栩如生!
这里,既有龙的腾云驾雾,南来北往,上天入地,又有年年有余的喜庆吉祥!
这一只石鼓凳,应该是一对。据主人说,另一只应该还在,真好,如果丢了实在可惜。据行家考究,从石凳外围抚摸一番,有毛拉拉之感,这应是明代杰作!
陕西会馆的房子,本属于房产管理会的,现分给了私人住户。由于常年失修,主人也搬离到了别处,好在主人深知内涵,不忍心丢弃,对房屋也没有进行大的改造,依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雕梁画柱,原先的一块碑文,为防止破损丢落,主人把它放入墙体之中,可敬可佩!
八、今古传奇传名扬1、再现当年困坝子情景:
据上百岁的老年人回忆,当初困坝子只是围住三方,西北方是河道,来往船只的停靠点就在河埂桥下方的商业街一带,所以土地庙、无常庙和大王庙备受商客青睐,这也是商家的经营理念,敬供土地、无常和河神,以求平安吉祥!
因为老街西北方河水太深,所以西北方就成了老街天然的防御屏障!
当年困坝子,红军凭借坝子作为防御工地,所有的枪支,二十四小时瞄准着老街的各个墙角。老街四道闸门关闭,里外人很难进入。老街里面,刘王二旅不知外面详情,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苦苦等待救援。靠近老洋房西边不远处,有一座碉堡,国军也在死守待命,以防不测。保长、甲长以及乡绅们也不敢怠慢,每隔一个时辰都要出去查岗,查看自己辖区的老百姓有无动静,如有一点风吹草动,必须严查上报。
大约被困一个月时间,老街闹饥荒严重起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连国民党士兵也开始动摇军心了。老街尽管防御坚固,但是老街太小,坝子与老街仅隔两百米左右。国民党飞机每次投粮都缕缕不中,距离把控不住,误差太大。这与红军的防御狙击是分不开的,飞机逼迫飞得高一些才安全。所投的粮食,大多都投在坝子外面,坝子内侧有时也撒下一点点粮食,老街里面就是投不进。
坝子与老街墙面之间,长的都是老百姓曾今种的蔬菜。尽管战乱年代没人料理了,可是所有的种子都是自发萌芽,乱年成丰年,蔬菜居然长势良好。
饿急了的老百姓,只能偷偷的打开自家后门,挖回一些蔬菜回来充饥。有些胆大的,就不顾一切,从地上捡起投粮时漏下的米粒,哪怕十几粒,还是捡回来熬水充饥,居然也能让昏厥多日的家人清醒了过来。后来老年人一回想那段岁月,都不尽感叹:一米度三关啊!
后来,老百姓饿得实在没法了,加之红军在坝子外面摆起了热腾腾的白米饭和馍馍,加上鼓动宣传:大米饭,白又香,送亲人,尝一尝;要保命,需吃饱,国民党,给不了!
老百姓一传十,十传百,偷偷的逃走了不少。乡绅们看在眼里,出于无赖,只好带着胆小的百姓向刘王二旅请命。面对着援军半路被歼,自身粮草短缺,刘王二旅自觉大势已去,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最后还是接受了投降!
当年的这场困坝子,就是发生在1932年3月22日到5月8日,徐向前元帅在六安市苏家埠镇指挥红四方面军与国民党军开展了浴血奋战,为鄂豫皖地区的革命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共产党顺天道,顺民心得天下;
国民党逆天亡,逆民意败社稷!
2、苏埠张凤藻铁匠店的故事
苏埠老街,流淌着苏埠人果敢正义的血脉,怀揣着正能量的经典传奇,一直荡漾在苏埠老百姓的心坎里,并广为传颂成为佳话。
在靠近苏埠老太平街的西边,张凤藻老铁匠店的旧址超然显目。三间清灰色瓦房,白色墙体,完整无暇,褐色门板,红漆门联,铜色字体,让人清新脱俗、耳目一新。
张凤藻铁匠店,创建于公元一九二六年,系其长子张鸣山率弟鸣泉、鸣和执掌红炉,大兴其业。由于技艺精湛,产品优良而名闻遐迩。一九五四年参加苏埠农具铁业社。张氏后裔与2003年重修以志纪念。
“红炉炼日月,铁锤锻乾坤” 这幅铜字对联,是张凤藻的长孙张永发亲手绘制而成,整幅对联字体俊秀,苍劲有力,笔法有道,炉火纯青,让人回味遐迩。
张永发,堪称苏埠镇教育界长辈。解放初,任苏埠镇第一小学第一任校长,之后,调入苏埠镇中担任校长,现已退休。老先生今年九十有余,步履如风,身体硬朗,博览全书,文笔滔滔,闲暇时,常参与健身运动。老先生一身正气,德才兼备,为人师表,深得人们敬重。
3、"火烧四街头,不烧中间夹底尤"来历:
走进老街的南街靠西,有一处米行的旧址,房屋的墙体保存完好,大门紧闭,门框临时用支架支撑着,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看着有些心疼纠结。
据说,这是当年肖家人开的一所规模比较大的米行,称为:隆盛米行。
至于米行有哪些经典传奇,目前无法打听,实属遗憾!
说起米行,苏埠老街当年,有三大米行老板把持着老街米行的命脉。其中以王逊之,朱兴鼎等为代表的主流派。据说,他们只要往苏埠街上转一圈,大米就要涨价。可见他们洞察秋毫的能力有多么强悍!
旧时的苏家埠,四街头大多为篱笆茅草房,每到秋冬干燥季节,经常发生火灾。其中一九三一年十月十三的这场大火损失最为惨重。
这场大火因北街麻市一家居民烧午饭时,一不小心,灶台里的火掉到了地下,烧着了篱笆墙而引起的火灾。
由于天气干燥,又遇大风,结果,火借风力,风助火势,北街很快化为灰烬。接着东、南、西街也相继着了火。奇怪的是,中间有户姓尤的米行,同样是木质结构的房屋,却安然无恙,丝毫无损,过后人们纷纷议论着,思考着……
原来这户尤姓人家,是做粮食生意的。主人为人敦厚,平易近人,深得四方街邻敬佩。他家的粮食生意,方法与众不同。别人家秋季收购粮食时,用的是大斗守候,春季卖粮时用的是小斗。
而尤家在方斗的底部留了一个夹层,秋后收粮时把夹层安上,看上去是一斗,实则是八升或九升,无形中卖粮的人沾了光。等到春季卖粮时,将夹层取下,实实在在的卖给人家足足一斗,吃亏的是自己,收益的是贫民百姓。
所以,自那以后,苏家埠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火烧四街头,不烧中间夹底尤!
尤家米行老板的经营之道,验证了道家经典思想:“向善若水,厚德载物!”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尤家经营理念告诉我们:德行天下是何等的重要啊!
4、“聚古龙泉”的传说
苏南村前进组有一眼古井,井台旁的石柱上“聚古龙泉”四个字,至今清晰可见。
传说北宋时,这里居住着南姓家族,他们从洛阳迁徙而来,选择三拐塘、张老坎一带定居。南姓家族在繁衍生息,经历了十几代,逐渐形成了“南家套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派刘伯温到全国各地查看风水,如发现有王气之地随即破坏其地脉,以防再出真龙天子夺其江山。
刘伯温到了苏埠,发现了南姓住宅区,从黄莲寺龙蛋岗到苏南村西河嘴,分明是一条巨龙,正把头伸向淠河喝水,确实是块风水宝地,将来这里必出真龙天子。
于是,刘伯温心生一计,找来南姓族长,告诉他,这里是块卧龙之地,将来能出栋梁之才。但是现在卧龙的一只脚被黄莲寺压住,须用赶山鞭将此地与黄莲寺分开,再在中间打一眼井,取名为“聚古龙泉”,实则是在龙的心脏处打了一个洞,本已跃跃欲试的活龙被治死了。
为了找到这口“聚古龙泉”,我多次来到苏南村前进组,咨询多个老人,毫无收获。也就在前天中午,我出去散步,不知不觉中来到张家老坎下面,遇人就去打听,一位七十岁左右的精明强干的老人家,得知其事,提醒了我说,你要寻找的那口古井。可能叫“摇井”,因为从她来到这个地方,这口摇井就很有名,至少是年代已久,无人能够推测。
这样一讲,我感觉心头一亮,对,就是这口摇井。于是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终于找到了这口传说中的“聚古龙泉”。
“聚古龙泉”,其实就在新“八一希望小学”道路对面南一点。刚要寻找,正好又遇到了一位七十岁的老人家。“聚古龙泉”就在她家菜地附近。这口古井从碑的石块看,年代确实很久了。可能是政府部门为了保护,碑文被两块石碑用铁丝扭到了一起,无法看见。遗憾的是,四周全成了垃圾堆。
老人家告诉我,说这口井很有灵气,从前正月里第一次来打水,必须要烧香祷告,否则会犯忌讳的,她亲眼见过两次,有人从摇井旁边经过,好好的摔坏了,之后烧香祷告之后,渐渐便好了起来。
她说她自己也有一次打水,心发慌难受,浑身出冷汗。回去之后心里就犯难起来,迷蒙中她仿佛听见耳边有人小声提醒说,你开年去打水要烧香,正月十九、二月十九同样要去烧香。醒来之后,她自己祷告一番,然后按照祷告的时间,按时烧香,结果自己真的好了,再没犯心发慌的毛病了!
我听后为之一振,难道这口“聚古龙泉”真的如此神奇不成?讲归讲说归说,我想只有当地的百姓才有发言权,还是交给他们去理论吧!
至少,这口古井保留至今完好无损,还拥有着如此的传奇色彩,也就不足为惊奇了!不是吗?
5、商客敬畏中的西大街土地庙
这是西大街土地庙,上面写有四个大字:柳港迴青。
土地庙靠近顺河街,当年大沙河河道相当繁华,岸边杨柳青青,来往商人都在此处停泊,有港口之称。为确保生意兴隆,大家一上码头,都要来土地庙朝拜,祈求平安顺利。土地庙至今初一、十五香火鼎盛!
土地庙离大王庙不远,中间还有一个庙,叫无常庙,在大王庙隔壁。这里有:三步两座庙,两步三座桥的说法!
精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375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福建政区建置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