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同一个镇内,有两个石门村,这在全国的行政区划中,都是一个特例。

两个石门村,名字相同,方向却南辕北辙,不熟悉的人去石门村,有可能会搞错!

其中一个石门村,在明溪边上,原属斑竹乡。

另一个石门村,在班溪上游,原属班溪乡。

2001年,斑竹乡、班溪乡和跸驻乡一同并入了溪口镇,因此两个石门村都属于了溪口镇。

很纳闷,溪口人如何区别称呼两个石门村。比如,开会时,主持人宣布,下面请石门村书记发言,两个石门村的书记会不会都站起来。

2004年,石门村与上游的敏坑村,合并为石敏村,终于有了区别。

但是明溪边上的石门自然村,依然存在,村东有连环大石门,村西有溪中小石门,石门之名,名不虚传。

上篇文章专门介绍了明溪九曲中的五曲石门,本篇文章就专门说说班溪上游的石门村。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从宁波出发,导航溪口镇石门村,从甬金高速溪口西下高速,右转江拔线,立即再右转溪南线,按路标指引,即可到达石门村。

还未进村,先看到了村外的迎宾狮凤桥,单孔石拱桥结构,跨度近20米。

溪左是狮子山,溪右是凤凰山,故名狮凤桥。

狮凤桥由溪坑石铺砌而成,已历经800余年的沧桑岁月与风雨侵蚀。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石门村,并没有石门,村口的牌楼也是近些年才建成。

石门村之名,缘于村民毛氏人家的起源地。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石门村人多姓毛,毛氏始祖原居于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石门镇一带,这一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毛氏聚居,当时名叫石门村。

唐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纷乱时期,后唐时期,衢州毛仁锵考中了进士,后来出任明州知州。

毛仁锵的第三子毛旭,随父来明州,游览了奉化班溪一带,感叹这一带山清水秀,环境宜人,遂定居于此。

北宋初年,毛旭将定居之地取名为“石门”,意在教育后人不忘祖根在衢州石门。

这就是石门之名的得来之由,石门村内无石门。

村口祠堂的清代对联,道出了石门的来源与根基:宋室开基八百年,江山衍脉三千里。

毛旭为石门村毛氏始祖,至今一千多年,遂成大村落。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坐卧于山岙中的石门村,一条小溪从村中穿过,两侧古宅鳞次栉比,溪上小桥连连。

小桥、流水、人家,渐行渐远的乡愁,一触即发,何处是故乡!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村口广场,外来的游人很少人知道,脚下有一座全国罕见的清代石拱桥。

石拱桥名叫梯云桥,取“平步青云”之意,这座桥由五座石拱桥并肩而成,这种形式的桥梁,世之罕见。

常常看到,一座桥不够宽了,旁边再修一座桥,而梯云桥,则由五座桥并肩而成,所以梯云桥也叫五洞桥、五连桥。

现在桥上浇筑了水泥,形成了村口的小广场,走到广场下面,才能看到梯云桥的真面目。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村中的溪流不宽,桥也并不高大,却别致玲珑。

特别是仙人桥和履厚桥,全部用溪坑石块组成,桥面和桥栏都雕有莲花和狮子等精美图案,工艺精巧,令人驻足鉴赏。

履厚桥,这个有意思的桥名惹得我在那里停留了很久,问村民,桥建于何年,为何取名履厚桥,村人皆不知晓。

待我归来查询,才知这履厚桥名,取意于“戴高履厚”,文出清代书画家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夫念臣一介庸愚,遭逢圣代,荷两朝之恩遇,浃体沦肌;际累世之昌隆,戴高履厚。”

戴高履厚,头顶天,脚踩地,意指人活于天地之间。

履厚桥之名,更加强调脚踏实地,求真务实。

小小桥名,却蕴藏如此深厚的大道理,不得不为取此桥名的石门先辈,点赞!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流连村中,民居皆依山面溪而建,青砖、灰瓦、木雕、牌匾、古井、小巷,每一座古宅,都有传说与故事,“大夫第”、“登科”等匾额无不彰显着石门村曾经的荣耀。

村里的古建筑以“六院一府”最为值得观赏,“六院”是指上东院、下东院、上高院、下高院、上伊家院、下伊家院。

“一府”指的就是指“大夫第”。

“大夫第”匾额上写着:十四世祖澄明弘治癸丑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十四世祖澄,指的是毛澄,明弘治癸丑,指的明代弘治六年,即公元1493年。

毛澄1493年考中状元,1517年官至礼部尚书。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村中有一处古宅的壁画,曾引起我驻足思味,久久不肯离去。

壁画上书:“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仅仅十个字,却包涵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盼归画面,解不开的亲情,在无言的等待里。

我离开石门村的路上,脑中一直萦绕着这个画面,天色渐暗,人未归,家人在门口,望了又望。

这个画面催促我:加快行程,回家!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石门村后,青山连绵,竹海茫茫,因此造就了“竹海飞人”的传奇。

2006年5月,村中毛裕登、毛绍信、毛水信3位村民在竹林“飞人”表演,宁波电视台播出后,浙江卫视、湖南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电视台先后转播,“竹海飞人”响誉全国。

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三十度中国行》系列节目第3集,《竹山仙海醉宁波》播出后,毛康达和毛绍兴的“竹海飞人”绝技,响誉海内外。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如果还有兴致,可以从村口牌楼处,盘山而上,可至著名的大雷山梯田,秋季稻黄,群山连绵,流光溢彩,恍若置身于金色的世界里。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石门村的三条古道,每一条,都有历史,有故事,有风光。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游览石门村,可以与岩头村连线旅游。

岩头村民也是多姓毛,是从石门毛氏分支而去。明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石门毛氏十四孙毛宣义移居岩头,成为岩头村始迁祖,至今已至今六百多年,也成了大村落。

1882年11月9日,岩头村中毛鼎和家中,诞生一女,取名毛福梅。

毛福梅后来成为了蒋介石的原配夫人,岩头村,因此成为了蒋经国的外婆家。

村中还出过毛邦初、毛瀛初、毛懋卿、毛景彪、毛圣栋、毛思诚等民国将军,被称为“民国将军第一村”,是一座研究民国历史的“活化石”。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选择剡溪九曲沿线游览。

从溪口前往石门村的公路,跨过剡溪的桥头,有两处碉堡,可供回顾历史风烟。

藏山桥,一座是新建的钢筋水泥桥,另一座是始建成于1934年的钢构桥梁。

藏山桥,从1932年开始建设,历时两年建成通车,桥名是于右任书写。

桥南头的村庄名叫藏山村,因此而名藏山桥。藏山村,现名上山村。

钢构藏山桥因年代久远,锈蚀严重,2017年,钢构藏山桥启动修缮,2019年5月重建完成,成为一座人行景观桥,只为承续难以忘却的沧桑历史。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藏山桥头碉堡位于桥北岸,现在已经被圈入房地产项目武岭山庄范围内,项目处于停滞状态,碉堡掩盖于荒林之中。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藏山桥上游,班溪与剡溪交汇处的康岭村,也有一座结构相似的钢构桥,名叫康岭桥,同样建成于1934年。

2009年8月9日,莫拉克台风袭击宁波,75年历史的康岭桥,被滚滚洪水冲毁。

2010年3月,新的康岭桥开始动工建造,2011年9月竣工,钢筋混凝土取代了曾经的石墩钢梁。

桥头也有碉堡,位于南岸,现存之碉堡,是当地按原样复建而成。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1934年,钢构藏山桥和康岭桥的建成,使得江拔线公路得以贯通。

这两座钢构桥都由德国人设计建造,钢材和水泥都从国外运来,所以当地人把钢构桥也称为“洋桥”。

1941年4月23日,日军占领奉化和溪口,日军强抓村民,在交通要道藏山桥头和康岭桥头,修筑碉堡,驻兵驻守,挂有“良民证”的村民,向日军行鞠躬礼,才能过桥通行。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现在剡溪沿线,烽火硝烟早已远去,风光如画,已是人们休闲旅游的一条风景线。

毛氏聚居地,竹海飞人,日暮不归来,柴扉有人望

和平盛世,来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石门村交通攻略:

自驾,导航溪口镇石门村即可(注意确认是岩头村旁边的石门村)。

公交,从宁波火车站,乘坐987路或988路公交车,至公交溪口站,转乘奉化576、或576-1、576-2路公交车,可至石门村。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4528.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