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宝起名正文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北三家子街道村屯由来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文字来源:康平地名概览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北三家子街道办公楼

北三家子街道(原山东屯乡),地处康平县的东北部,北三家子街道位于康平县城东北30千米处,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左后旗接壤,东与昌图县七家子、长发、后窑乡隔河相望,南与北四家子乡毗邻,西与海洲乡相邻。公河发源于乡境西北的辽河大堤脚下。西辽河和东辽河在本乡境内汇合南下称辽河。

政区沿革

山东屯乡历史悠久,据有关文献记载约七千年前已有人类聚居,从事农耕狩猎,直到清初,为蒙古达尔罕、博多勒噶台、宾图三王旗地。划在柳条边外,属“禁封”之地,为蒙古族游牧地区,处于科尔沁大草原的南缘,人烟稀少。到清嘉庆七年,封地开禁,招民垦荒,有大批山东、河北移民来此开垦落户,人口剧增,因此地以山东人为主,故称山东屯。

建制以来,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

1900年(清宣统二年),康平县设十二个社十三区,山东屯归第三区所辖,区所在地太平街。

民国时期政区沿袭旧制,1923年(民国十二年)实行区村制,山东屯归第二区所辖,区公所在东何家窝堡。到1927年(民国十六年)变更行政区划,山东屯归第二区。区公所在辽阳窝堡。日本占领后称博仁村和三宝村。抗战胜利后属三区。1946年国民党进占康平,又沿袭伪满的行政区划,改称博仁乡。1947年康平解放后属三区。1953年7月,从三区、七区毗连处划出前、后山东屯等八个村组建行政区,称十一区,驻地袁家窝堡。1956年合作化时期,实行区乡制,属四家子区。1958年公社化,属四家子、三家子、柳罐印子5个管理区组建三家子人民公社。1963年因康平劳改支队回迁北三家子,三家子人民公社迁至后山东屯,改称山东屯人民公社,现辖九个行政村,省政府于2009年11月24日正式批准撤销山东屯乡,与康平监狱所辖区域合并即北三家子街道办事处。

村屯名称由来

【前山东屯村】建制村,其自然屯为村驻地。在嘉庆年间。在此开荒占草的多为山东人,故城称山东屯,在建制区划时,按地理方位称前山东屯。

【赵家店】自然屯,位于村南1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赵姓先人赵忠汉从山东来此地安家落户,经营杂货店,卖卖兴隆,故称为赵家店,至今仍有赵氏后代在此居住。

【赵染坊】自然屯,位于村东0.5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位山东人姓赵名喜在此开办染布作坊,规模很大,雇佣的工人有三十多人,东隔辽河的昌图、北百里外的内蒙古都有人到这里染布,名声很大,人们称村名为赵染房。

【温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南3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温姓人家从山东济南府来此地开荒占草,种地为生,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建成大户,因居住地后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沙丘,故称为温家坨子,沿用至今。

【福裕德】自然屯,位于村西一千米处。因有李姓先人李祥在清道光八年(1828年)从山东武定府海丰县李家庄来此地开荒占草,繁衍生息,发展甚旺,经营店铺,买卖兴隆,商号“褔裕德”,村名因此而得,至今在此屯李姓仍为多数。

【后山东屯村】建制村,全村所辖10个自然屯。在清嘉庆年间,封地开禁,招民垦荒,大量山东移民来此地开荒占草,人口开始增加。因大部分属于山东移民,故称山东屯,又因在前山东屯北,故称后山东屯。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北三家子街道

【老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在清嘉庆年间,有一位姓宋的从河北永平府来此地开荒种地,搭建马架子式的窝棚居住,人们都叫这里老宋家窝棚,后来这里人口大增,而宋姓人家迁走,就简称老窝堡了。

【西河沿】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张姓人家来此地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世代居住,原来公河在屯子的东边所以叫西河沿。在清宣统年间,公河改道,由屯东改在屯西流过,人们都说:“西河沿,说也怪,不在西岸在东岸”。现在张姓仍为大户。

【坨张家】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户张姓的从山东来此地安家落户,在一个自然形成的沙丘边盖房子,人们称其为陀张家,现在张家仍在此居住,由于风吹雨淋,挖沙取土,昔日的沙丘不存在了。

【樊家屯】自然屯,位于村南1.5千米处。在清嘉庆年间,大量山东移民来此地开荒占草,在此屯居住的都是樊姓家族,故称樊家屯,现代樊家屯仍以樊姓为主。

【曲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姓曲的从山东来到这里,开办酿酒作坊,人们称这里为曲家烧锅,后来人口逐渐增加。解放后,曲家烧锅不存在了,改称为曲家坨子,现在这里仍是曲姓居多。

【东韩家】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韩姓的老哥俩从山东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开荒种地,因在曲家烧锅的东边,称为东韩家。

【大道边】自然屯,位于村东1.5千米处。在清光绪初年,这里有三门朱姓在此居住,被称为三门朱家。又有胡姓人家在此开过铁匠炉,也曾叫过胡家炉。在光绪三十一年,日俄在东北交战,日本人修一条战备公路通过这里。随着人口的增加,人们沿公路修建房屋,出行方便,后来就称这里为大道边。

【新李家】自然屯,位于村北0.5千米处。在清嘉庆年间,有李姓人家从山东来到此地,由于四周已形成村落,李姓就选择这块平坦的地方修建房屋居住为生,四周人就称这里为新李家。

【后廖家坨子】自然屯,位于村东两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廖姓人家从山东来此地开荒占草,因附近有一沙丘,故称为廖家坨子。此屯靠辽河,土地肥沃,来此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屯子的规模也很大,分为前廖家坨子和后廖家坨子两个自然屯,后廖家坨子归后山东屯村。

【王乡屯】自然屯,位于村西0.5千米处,公河东岸,。地势平坦。在清咸丰年间,东北开禁,大量移民来到这里开垦荒地,长期居住。为了便于管理,当时的建制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乡,乡设乡约,管理千户左右居民。有位姓王的在此地当乡约,人们称此地为王乡约屯,解放后建成王乡屯。

【金家坨子】建制村,自然屯为村驻地,该屯有三个自然屯合并而成,在1958年公社化时,统称为金家坨子生产队。在清同治年间,有周姓从河北省迁此地,开荒种地,架木苫草,定居生活,因此处是辽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又有李姓、张姓来此,称为大窝棚。为其中的一个自然屯。有乔姓在此地依坨建房称乔坨子。有大户姓金的,在沙坨旁居住,称金坨子。因金坨子农户较多又集中,合并后称为金坨子。

【马家屯】自然屯,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在清光绪年间,有位叫马万江的从山东济南迁此居住,后又有李姓迁入,并和马姓结为姻亲,人们称此地为马加李,后来人们习惯叫马家屯。

【朱家店】自然村,位于村西1.5千米处。在清道光年间,有位名叫朱彤的人从山东济南府来此地安家落户,经营大车店,故称朱家店,沿用至今。

【前廖家坨子】自然屯,曾名廖家坨子。位于村北1千米处。在清宣统年间,有位名叫廖天河的人携家带眷从直隶顺天府北上闯关东,最后在此地落脚定居,因居住地附近有一处自然形成的沙坨,故称廖家坨子。后来住户增加,都在沙坨前、后盖房居住,在沙坨前居住的村落称之为前廖家坨子。

【李家坨子】自然村,位于村南1千米处。清光绪年间,李姓先人李德从山东来到此地,因此地是辽河流域,土地肥沃,就在此安家落户,靠坨建房,称李坨子。1986年辽河发生特大洪灾,李家坨子属河滩地村屯,被洪水淹没,1987年整个屯迁到辽河堤外,选址重建家园,但村名未改。

【苇子沟】自然屯,位于村南2千米处,地势低平。在清光绪九年,天降大雨,辽河发大水,在此处绝堤,冲成一个宽1.5千米的大沟,水退下之后,长满芦苇,人们称这个为苇子沟。后来,人们在这片辽河冲积平原上开荒种地,昔日的苇子变成了耕地,形成了自然屯。村名仍称为苇子沟。

【三门张家】自然屯,建制村,村驻地。清道光年间,有八旗人张姓随公主陪嫁到法库火石岗子定居,多年后,张姓的三兄弟来此地开荒占草,种地为生,分门立户,被称为三门张。现仍以张姓为主。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北三家子街道居民楼

北三家子街道地名由来(下)

编辑:康平法库微同城

图片:杨立秋 摄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三门郭家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北4千米处,东靠辽河,北邻内蒙。全村所辖六个自然屯。三门郭家自然屯,村驻地。

清光绪年间,有位名叫郭文成的,从三东来到此地,看到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土肥草壮,就在此安家落户,此人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在当地很有名气,还有三个儿子分别叫郭福源、郭福生、郭富衡,子承父业,盖了三栋架木苫草的大草房,被称为三门郭家。

【新立屯】自然屯,位于村西0.5千米处,1957年,国家在北三家子一带建劳改监狱,附近的一些村屯被动迁。从程家坨子一带迁来的农户在此定居,划归三门郭家管辖。因建屯较晚,故称新立屯。

【张家油坊】自然屯,位于村北0.5千米处。民国十六年(1927年),有位叫张世公的人看到此地盛产大豆,就开办油坊,人们都叫这里为“张家油坊”,故得村名。

【马家铺】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清光绪年间,有位名叫马西钱的人,从山东济南府章丘县马家庄闯关东过来,在此地开荒占草。此处位于辽河沿岸,由于人口逐渐增加,这里成为辽河航运的小码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马西钱在这里开一杂货铺,买卖兴隆,得名“马家铺”。

【西翻身街】自然屯,位于村北1千米处,。解放前这里叫“穷棒子街”,居住一批贫苦的农民,解放后,为庆祝翻身解放,改名为“翻身街”。在成立生产队时,分两个生产队,这里称为“西翻身街”。

【专业队】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该屯于1962年成立,原自然屯在辽河滩里,为滩地村屯。因辽河滩地土地肥沃,起初由单姓农户联系七户人家在此开荒种地,土肥地壮、粮食丰产,吸引了很多人来此落户创业,当地政府开始管理,划归三门郭家村管辖,定名为创业队,后改专业队。由于土地肥沃、粮食高产,生产队集体经济实力强,农户富裕,远近闻名,被称为辽河滩上的一颗明珠。1986年辽河发生特大洪水,专业队被洪水淹没,于1987年该专业队整体迁到辽河堤外,在现址仍称专业队。

【辽阳窝堡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西北12.4千米处,居住在203国道两侧,辖三个自然屯。辽阳窝堡,自然屯,村驻地,该屯东靠辽河,北邻内蒙。

很早以前是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的南缘,土地肥沃,水草丰盛,清朝属于三王旗地。在嘉庆年间,封地开禁,有辽阳人在此开垦荒地,架木苫草,居住为生,故称辽阳窝堡。在清初,就有一条交通干道由内蒙、吉林、黑龙江通往盛京(沈阳),辽阳窝堡在这条干道上成为蒙王进京纳贡的驿站。有刘姓人在此开店,人称刘家店,店主称刘三爷,各路王爷往来到此与刘三爷交往甚密,并赐给刘三爷好地千垧,从此刘家店名声大振,有“大到盛京、小到辽阳”之说。民国十六年全县划9个区,辽阳窝堡,是二区区公所驻地。日本侵占东北后,辽阳窝堡成为博仁村村公所住地,并建为伪警察署。1939年日本人在辽阳窝堡村建立“岩木开拓团”,建扬水站,提辽河水开发水田,强占民田三千亩。当地百姓深受其害,深恶痛绝。

【拦头营子】自然屯,位于村西南2千米处。在清初,这里都是三王旗地,放关开禁后,有专门为其放佃开荒,管理收租的人,人们把管理土地的人叫拦头。拦头,蒙语榔(狼)头的语音,叫白了就叫拦头。蒙古人管自然屯叫营子,所以就拦头营子。

【哈海甸子】自然屯,位于村南1.5千米处,哈海甸子,是清初旗王封地,哈海是蒙古语“猪”的译名,甸子是水草丰盛的地方,是蒙古一个部落放猪的地方,村名由此而得。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夜幕下的北三家子街道

【苇塘村】建制村,位于乡政府西北14.4千米处,和内蒙科左后旗接壤,蚂螂河由西向东过村注入辽河。辖六个自然屯。苇塘村是在1973年从辽阳窝村划出六个自然屯,成立苇塘大队后,改为村。在一百多年前,此地是一片低洼湿地,林茂草丰,盛产芦苇,故称苇塘。到后来,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内蒙科尔沁沙漠南移,大面积土地沙漠化,昔日苇塘不见了,成了起伏跌宕的沙丘,近年来,建设三北防护林、辽蒙阻沙带,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

【苇塘】自然屯,村驻地。这里原来是一片低洼湿地,属科尔沁大草原的边缘,长满芦苇。清道光年间相继有刘姓、阚姓从山东、河北来到这里开荒占草。将苇塘定为村名。

【武家窝堡】自然屯,曾名王爷窝堡,为村东1.5千米处。清初,这里是蒙王旗地,在道光年间,有满族人白武爷驻在这里招民垦荒、放佃收租,人们称这里为王爷窝堡。解放后,改为武家窝堡。

【董凯窝堡】自然屯,位于村东一千米处,地势多为起伏的沙丘。清光绪年间,有位名叫董凯的人,从天津府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当时都住马架式窝堡,故称“董凯窝堡”。

【杨菜园子】自然屯,位于村南1.5千米处,这里土质多为黄土,很适合种菜。清初,这里都是蒙王的封地,王府在这建菜园子,供王府享用,由一户姓杨的经营,人称“杨菜园子”。

【蛤蟆山】自然屯,曾用名马明窝堡,位于村西南1.5千米处,地势平坦。在清道光年间,有位叫马明的人,从山东来这里开荒占草,早先叫马鸣窝堡。当时有个传说,有南蛮子来这里“憋宝”,在村南一沙坨子里发现了金蛤蟆,从此这里改名为蛤蟆山。

【东岗子】自然屯,位于村西1千米处,地势起伏沙丘。这里与海洲乡刘柴窝堡毗邻,中间隔一道沙岗子。民国初年,只有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归刘财窝堡管辖,称这里为东岗子。1953年以后,归辽阳窝堡管辖,1973年以后归苇塘村管辖。

【兴隆洼村】村建制,位于乡政府西4.5千米处,辖五个自然屯。

【兴隆洼】自然屯,曾用名邢隆洼。村驻地,在203国道西侧。清代,由郑家屯以北通往盛京的古驿道经过这里。道光年间有位山东人姓邢,在此开大车店,生意很火爆,取商号兴隆,因此地较洼,人们习惯将这个地方称为兴隆洼。至今还有邢姓后代在此居住。后取兴隆之意,村名改为兴隆洼。

【七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南2.5千米处。在清乾隆年间,有冯姓从山东济南府来此地安家落户,并开商铺做买卖,规模很大,远近闻名,商号“玉青和”后来又有田、段、李、孙、陈、韦等六姓迁入,故称七家子。

【田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南0.5千米处,地势西高东低。清光绪年间,有田姓从山东来此开荒占草,耕种为主,搭窝堡居住,故称田家窝堡。

【焦家窝堡】自然屯,位于村西南0.5千米处,地势起伏不大的沙丘。在清光绪年间有焦姓从山东来此安家落户,打窝堡居住,故称焦家窝堡。

【三家子】自然屯,位于村北2千米处。光绪年间,有朱姓从山东济南府迁此,胡姓从河北迁此,王姓从山东迁此,开垦荒地,安家落户,人们称此地为三家子。

【王平房村】建制村,位于乡7千米处,辖三个自然屯。因村驻地原在王平房,故称王平房村,虽然1964年村驻地迁至崔家窝堡,仍沿用王平房村名。

【崔家窝堡】自然屯,村驻地。在清光绪年间,这里就有人居住。据说这屯子有一个人很能吹牛皮、说大话远近都有名。他说谁打官司可以去找他,奉天府里他有人,手眼通天。结果他本人因一桩土地官司到县衙就输了,闹得家破人亡,后来人们就管这里叫“吹家窝堡”,这个吹牛皮的人死后,居住这里的人说“吹家窝堡”是贬义,不好听,就叫成了“崔家窝堡”

【王平房】自然屯,位于村西1千米处.其原名为王家平房。清光绪年间,有王姓从河北来此地开荒占草,当时四周居民多住架木苫草窝棚,而王姓把河北建平房的技术传到当地,用碱土抹房盖,耐雨冲刷,既不怕风,又不漏雨,还安全防火,村里人按王姓做法将农房多改为平房,所以称村名为王平房。

【柳罐印子】自然屯,位于村北1.5千米处。在清嘉庆年间,有个山东人来此地开柳编作坊。专编柳罐,用于提水,方便耐用,用当地柳条做原料,又很经济,人们都很喜欢用,作坊很有名气,因柳编作坊被当地人称印子,所以把此地叫柳罐印子。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北三家子街道风光

【北三家子】辽宁省康平监狱驻地。位于康平县城北30千米处,周围地势起伏不大的沙丘。监狱区域面积123.41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

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朱姓人家从山东济南迁到此地,有胡姓人家从河北到此落户,又有一王姓从山东搬到这里,三姓人家相邻而居,村民故叫三家子,因处于康平北部,为区别于南、西的三家子,村名称之为北三家子。

「康平地名」康平北三家子街道村屯名字来源集锦

康平监狱机关办公楼

1923年(民国十二年)时,三家子隶属于县第二区公所(驻地东何家窝堡),1927年归属县第二区,区所在地辽阳窝堡。1934年归属三宝村(山东屯),1937年隶属博仁村(辽阳窝堡)。伪满垮台后,隶属第三区(四家子),国民党占领时期,隶属于博仁乡。康平解放后,隶属于三区。1958年秋至1961年冬初划归三家子人民公社兴隆大队。1961年冬新生农场从凌源迁回北三家子后,北三家子一直成为康平新生农场、康平劳改支队、康平监狱驻地,隶属于辽宁省监狱管理局。

注:2011年6月,北三家子街道党工委成立。按照省政府的批准,山东屯乡被撤销,原山东屯乡和原康平监狱所辖区域合并设立区北三家子街道办事处,届时,北三家子街道区域面积为243.7平方千米,总人口为3万人。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4849.html
点击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