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街坊邻居,乡里乡亲,今天就让我为大家讲上一讲,这古代的"名"文化。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名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赋予了丰富的含义。时光荏苒,古人们发现,单单一个姓氏加名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表达出来。于是,"名"文化应运而生。
古人有姓有名亦有自号,出任有官爵,死后有谥号,更有籍贯、郡望等。 在古代,称呼一个人的方法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可以直呼这个人的姓名,或称呼这个人的字,或称此人的号,或称这个人所获或自己起的谥号,或用姓氏加籍贯来代指这个人,或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或用姓氏加上所在名门望族的名称来代指,或用官名来代指,或用官爵来直接代替名字,亦或可以用任官之地来代指此人......那么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称呼对方才能很好地表现情绪或者符合理解呢?下面让我为各位老爷详细的讲讲,这每种称谓方法的区别。
一:称名、称字、称号在古代,臣子向朝廷上书谏言,只准用名而不准冠姓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第一句话就是"臣密言"可以见得。这个规矩一直到了宋代才有所改变,准许在奏章、呈文上具衔加姓氏。有意思的是,凡是朝廷对民众或者高职对下面职务的文书或公开的"告谕"之类的时候,在一长串的品衔下面,只写姓而不写名。
而在日常文章或生活中,直呼姓名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自己叫自己的姓名,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这种情况很简单理解。第二种就是介绍这个人的时候或者为这个人做传,因为怕有歧义所以将姓名都说出来。第三种呢就是有一些负面的意思,用于称所厌恶或所轻视的人。
先让我为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字"。
古人在刚出生时,父母会先给他取名,而后,在成年以后就会在给孩子取一个"字"。例如,李白字太白,陶渊明字元亮,韩愈字退之。一个人的字和名在内筒含义上是有联系的,一般来讲,"字"是用来解释"名"的含义的。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呼对方的"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所以称呼他人字运用的比较广泛,适用范围也相对较广。
"号"又可叫做别号或表号。
"号"相对于"名"与"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自己给自己起的一个称呼,而后两者是由父亲或尊长起的。因为是自己给自己起的,所以往往"号"中蕴含的情感会更加浓重,更加能体现出自己的志趣或者对于某种事情的情感。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号”体现的情感。杜甫自号少陵野老。那么杜甫为什么自称少陵野老呢?少陵野老的少陵是地名,杜甫在长安定居时,一度住在少陵,野老则包含了杜甫对于自己年老却一事无成,到现在也无依无靠的嘲讽,所以自号少陵野老。称呼对方的号可以很好的表现出对这个人的尊敬。
二:称籍贯、称官爵、 称郡望、称谥号这四种方式的出现大致相似,都是因为在某些时候称呼对方的名、字、号都不能很好地表达出对对方的尊敬的,这时候就会用上面这四种方式来称呼对方。当然,谥号中有一种情况是恶谥,小子我会在后文为大家说明。
首先,给各位老爷讲一下称呼官爵。官爵的内容包括官地、官职、勋位和封号。像陈寔因为在太丘做过一段时间的县令,所以在《世说新语》中就被称为陈太丘。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的标题中,所说的谢中书就是称官职的例子。这里的谢中书是指谢薇,他曾任中书鸿胪。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接下来让我为大家说说这称郡望。先说说这郡望是什么。在南北朝时期,每郡的显贵家族就被称之为郡望,也可叫做"地望"。就是现在俗称的名门望族。就拿韩愈为例,韩愈
是河内河阳人(现在的河南孟县),但是昌黎韩氏在唐朝是名门望族,所以韩愈会以"韩昌龄"自居,后人也称韩愈为韩昌龄。这种以望族自称或称呼他人的,会更多地表现出,对这个家族的尊敬或者对自己家族的骄傲归属感。
称籍贯就是从称望族中脱胎而来的。称籍贯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例如我们往往称呼孟浩然为孟襄阳。值得一提的是,在历史上也有用这种称呼方法来讽刺人的。清末就有一副对联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其中宰相合肥就是代指李鸿(安徽合肥人)。
在最后为大家讲讲这个称谥号。谥号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有的,只有古代王侯将相,高官大臣或著名文人在死后,朝廷按照当时的道德标准,总结其一生所作所为,而后才会给予的一个称号。谥号是一种殁后殊荣,表示后人对于已故之人的某种评价。谥号一般来讲是正面的评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后人称其为欧阳文忠。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恶谥。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恶谥就是大奸臣秦侩,被后人称缪丑。
随着时间的推移,谥号也出现了一些其他的情况。有一些生前有名望的文人,在死后亲友会为其议定谥号,因为不是朝廷公定的,所以称之其位"私谥"。私谥的历史虽说是后出现的,但是依旧历史悠久,其始于东汉中期,在宋代呈现鼎盛之势。大家熟知的陶渊明,就有私溢"靖节征士"。
三:称家中行第、或以行第、官职连用称呼可能各位爷在看到这种称呼方式的时候有些许懵,但是不要紧,让小的给你们说一说,你就会明白怎么回事。
这种称呼方式多见于唐诗宋词中,其中所言的"家中"也不是咱们正常思维中的同父所生的兄弟排名,而是用同曾祖兄弟长幼次序来排名。举个例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就是很好的例子。在这里让我为各位老爷补充一点,家中排名的区分有一个小众的方法,就是伯仲季,像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有一句"群季俊秀,皆为惠连",这句话中的"季"就是伯仲季的一种用法,在文中代指弟弟。
以行第官职连称的情况也颇多,例如有的人就有杜二拾遗来代指杜甫,在韩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中,张十八员外就是代指张籍。
这两种称呼的出现,其实更多地是为了在一篇文章中,用更多的称呼方式来区分作者对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你看在《游褒禅山记》中有一段话"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第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者为表尊敬写名、字的同时兼带籍贯,后两者平辈先写与作者关系再加名、字。
称小名或特定的姓的并举
各位老爷,这古代叫别人小名跟现在叫所代表的意思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小名"又称为"小字"或"乳名"。在古代称对方的小名常用表示蔑视,只有少数是因为关系近唤起昵称。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刘邦。刘邦小名刘季,前面为各位老爷说过,这季是家中排名第三,弟弟的意思。所以在《高祖还乡》一文中直呼刘邦为刘三,也透露出作者对刘邦这个人的蔑视。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们上学时就学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两句中,前一句所说的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而后一句所说的佛狸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
下面再让我为你叨咕叨咕什么事特定的姓的并举。这么直说你可能不太明白,但是我举个例子你肯定能马上反应过来。这特定的姓的并举来指代人最被人所熟知的莫过于"李杜"代指李白杜甫,还有与这个类似的"小李杜"是指杜牧和李商隐。上面两个例子是特定的不同姓的并举,与之相对的还有特定的同姓并举。同姓特指也有被大家所熟知的,像"老苏、大苏、小苏"分别指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其实在古代,不仅仅有特定的姓的并举来代指某些人,还有特定的名来代指某些人的情况,典型的例子就是"良平"指的就是张亮、陈平。
在中华璀璨的历史中,每一个文化的出现与繁荣都是无数代文人墨客的辛勤浇灌的结果。中国的"名"文明不仅仅在于今天所讲的各种称谓的区别,一种文化其实更多地是在于其中所包含的,历经千年所沉淀下来的情感。所以各位老爷如果想更多地去了解与感悟一种文化,更需要的是去使用它,更近距离的去接触文化,就从给自己起一个自号怎么样?
今天为各位老爷讲的就这些了,小的告退。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6909.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