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塘
相传,光武帝刘秀曾在这里避过难,由东大庄、朱拐、王家岗等十三个村庄围建而成,清咸丰年间筑寨,建五门五炮楼,内建大小寺、庙、楼、阁二十余座。
明万历年间,建有关帝阁(遗址在今十字街路北)一座,雄伟壮观。建国后,政府拨款维修,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2年修建街道时被拆除。
潘庄
明崇祯年间,潘氏族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潘庄”。
袁小庄
明崇祯年间,山西洪洞县袁氏迁此,因人少村小,故名“袁小庄”。
松木岗
明崇祯年间,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此处松树成林,名“松木村”。清咸丰年间,袁氏移居村南200米岗上,易名“松木岗”。
吴堂
明洪武年间,吴姓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村西有一庙,又称背座堂,故名“吴堂”。清同治年间筑寨。
吴堂村
李新庄
清初刘姓自尉氏县迁此,名“刘新庄”。后刘姓衰,李姓从睢县察巴迁此,改名“李新庄”。
邢庄
明洪武年间,孙姓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盖楼一座,称孙楼。清康熙年间黄河决口,村毁于水,水过后成一渡口,邢氏迁此,改名“邢口”。清末渡口不存,改名“邢庄”。
冯口
清康熙年间,冯姓由野岗冯老庄迁此,因此处为古时黄河支流一渡口,故名“冯口”。
黄庄
据传元末明初,有曹姓居今东西主街北,村名“曹虎”;明末,黄姓由睢州寄岗(今属龙塘镇)迁此,居街南,村名黄庄。因两村仅一街之隔,人称“曹虎黄庄”。清末,曹姓迁居龙塘西浑子集,1950年后称“黄庄”。清光绪年间曾筑有寨墙,今已不存。
王堂
据《王氏族谱》记载,清初王关爷庙(今城关镇王关庙)王姓一支迁此。因村北有一庙堂,故名“王堂”。
杨树岗
清初杨姓居此,兄弟二人尚武,善使枪,人称杨双枪,村名“杨双枪”。清道光年间,李姓从今花园乡三皇店村迁此,杨姓衰,因村东头有几棵大杨树,更村名为“杨树岗”。
北董庄
宋初,董姓兄弟从龙塘集迁此,名董庄。因与龙塘集南董庄重名,1982年更名“北董庄”。
小王庄
清末,王姓从睢州王行村(今属睢县)迁此居住,因村小,故名“小王庄”。
申庄
据《申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申氏家族由上蔡县始迁睢州申集定居。申氏二世,兄弟二人分家,弟迁此,定名“申庄”。
申庄村
北杨庄
据《杨氏族谱》记载:杨氏家族系陕西省西安府华州华阴县弘农郡人。后汉始迁河南府洛阳县淇水村野岗寨,大元顺帝年间迁此。因重名,1982年以方位改“北杨庄”。
杨帝庙
据传隋大业年间,炀帝南巡路经此地,后人曾建庙作以纪念。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年),杨进从野岗集附近迁此,居庙中,人称“杨进庙”,1949年改称“杨帝庙”。
北王庄
明洪武年间,王姓奉旨从山西洪洞县始迁至睢州龙塘集居住。清初二门迁此,名“王庄”。1982年因重名冠以方位改称“北王庄”。
桥口
明洪武年间,马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当时村东有一条河,马氏在村口建桥一座,取村名“桥口”。
北李庄
明洪武年间,李氏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李庄”,1982年更名“北李庄”。
庞庄
明洪武年间,庞氏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定村名“庞庄”。
杨官祠
明洪武年间,杨官慈、杨殿慈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其村以老大名字命名“杨官慈”。后杨氏又建一祠堂,故易名“杨官祠”。
东翟庄
明洪武年间,翟氏兄弟二人奉旨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后二人分东、西两处居住,此村居东。故名“东翟庄”。
西翟庄
此村居西,故名“西翟庄”。
轩庄
明末清初,轩氏从今睢县长岗镇轩老家迁此,以姓定村名“轩庄”。
许庄
明洪武年间,许姓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姓定村名“许庄”。
华佗庙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黄河决于睢州官亭(今人和镇老高集),杜庄户村(今村西约250米处)没于水,后水退迁今址,仍名“杜庄户”。清乾隆年间,一村民外出经商患病,遇一华佗塑像,拜求之,病愈,遂将华佗塑像头部抱还村里,并修庙院,取名华佗庙,村以庙更名“华佗庙”。
河坡
清乾隆年间,刘氏自睢州榆林迁此。当时黄河一支流经此地,刘氏建庄于黄河南岸河坡上,故名“河坡”。
许小楼
原名刘瓦房,约建于清初。清中期,许氏为避水灾由兰阳(今兰考县)迁此,后置地数十顷,盖小楼一座,人财两旺,易名“许小楼”。
东韩庄
明万历年间,韩氏五世祖韩大振从本镇韩集迁此,置地十八顷,盖楼一所,取名“韩大楼”。后因子孙众多,分居东西两处,此村居东,故名“东韩庄”。
西韩庄
此村居西,故名“西韩庄”。
邓庄
元末明初,邓氏因避战乱从龙塘集邓拐村(今龙塘集东部)搬此,以姓定村名“邓庄”。
村民多从事条编,所编簸箕、筐箩、笆斗闻名乡里。
张堂
明洪武年间,张氏携眷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人丁兴旺,修庙堂一座,习称“张堂”。
村民编席技术历史悠久,闻名乡里。
李堂
清初,李氏迁此,后修一庙堂,故名“李堂”。
村民多以编席为副业。
宋庄
清初,宋氏从归德(今商丘)附近石马坟迁此,故名“宋庄”。
西老庄
元末,陈氏大禄、大福兄弟二人自杞县西关迁此。后陈大禄领兵为将,附近村民便呼其村“陈老将”。年久讹传为“陈老庄”。因繁衍人众,部分村人迁村东居住,此村居西,故名“西老庄”。
东老庄
清康熙年间,陈氏族人由西老庄迁此,故名“东老庄”,村民习狩猎。
韦庄
明洪武年间,许、韦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此处地势低,为防水患,村周打一寨墙,名“许韦寨”。后许绝寨倒,改名“韦庄”。有梅杏百余亩,销往日本。村民习编灯笼。
大路涯
据《闫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初,吾祖自山西太原迁此,世居龙塘集西北大路涯村。此处有一南北向大路,闫氏紧临路西而居,故名“大路闫”,又称“大路沿”。年久讹传为“大路涯”。有梅杏,远销日本。
陶郑庄
明初,陶氏、郑氏奉旨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陶郑庄”,村民多编灯笼。
郭庄
明洪武年间,郭氏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庄”。
丁庄
清康熙年间,丁氏迁此,故名“丁庄”。
北张庄
清初,张氏从归德(今商丘县)逃荒流落到此,名张庄,1982年更名“北张庄”。
南户庄
顺治年间,户氏自归德(商丘)逃荒至此,后人丁兴旺,取名“户庄”。1982年因重名冠以方位改称“南户庄”。
浑子集
村名来历有二:其一,村西有古河一条,名曰“浑水河”,为汴水支流,旧为睢州至汴京的主要漕运河道,村以河名。
其二,据传,宋嘉祐年间,有人在此河中捉鱼两条,无鳞,习称浑子鱼。东村得条大的叫大浑子,西村得条小的叫小浑子,村以鱼名。后发展成集改称“浑子集”。
张牌坊
明洪武二年 (1369年),张姓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张庄”。
清顺治年间,张氏后裔与周营一女子定亲,未婚男亡,女方父母令其女改嫁,女不从,自缢。后张姓为其立贞节牌坊,村易名“张牌坊”,后简称“牌坊”。
何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何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何庄”。1901年何姓衰败,姬姓由杞县迁此,仍名“何庄”。
郑寨
明末,郑氏由睢州城北郑家寨迁此,名“郑庄”。清威丰年间筑寨,易名“郑寨”。
闫口
明初,此处为黄河一支流的物资发放口,闫姓自河北避水患至此,故名“闫口”。
修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修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修庄”。
西梁庄
据传明洪武年间,梁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梁庄”,1982年因重名改称“西梁庄”。
东高里方
明洪武年间,张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成方形村落。村人认为本村是从山西高处搬来,且路途遥远,故取村名“高里方”,后按方位称“东高里方”。
西高里方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日久,村落渐与高里方村相近,此村居西,故名“西高里方”。
王楼
明洪武年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后盖楼一座,故名“王楼”。
单庄
明洪武年间,单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单庄”。
小赵庄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赵氏从人和乡赵庄行乞落户于此,因人少村小,故名“小赵庄”。
高庄
明崇祯年间,陈姓自睢州汤花园迁此,建村于高岗上,人称“高庄”。中华民国三年( 1914年),徐其修从尹店石柱迁此,买地400亩,人丁兴旺,仍名“高庄”。
蒋洼
据《蒋氏族谱》记载:“元末吾祖讳宗解粮抵汴,值兵难旋卜居睢州,荒占三处,宅创衙(睢州城)东今三百年”。明中期买地建土窑,名“蒋窑”。后因地势低洼改称“蒋洼”。村周建砖瓦窑四座,年产砖瓦近亿块。村民多从事窑业。
双岗
明崇祯年间,陈氏从睢州汤花园(原名陈花园)迁居今村东洼处,取名“陈庄”。清嘉庆年间,为避水患,迁至村西两岗上,故名“双岗”。
曹庄
清顺治年间,曹氏从今寄岗北大窑处迁此,人称“曹庄户”。嘉庆年间河决高小集,此村没于水,后曹姓返此复建村,故名“曹庄”。
寄岗
据《睢州志·古迹志》载:“寄岗在城北20里,相传系孔子鼓瑟处,旧有夫子庙”。该村古有岗陵。孔子字仲尼,后人为纪念他,取名“尼岗”。
相传元末,蔡氏自砀山迁此,村人蔡天祐(1476-1534年) 字成之,幼年曾攻读于此,依岗傍水,砌石台筑石亭,名曰“石香书亭”。后来蔡天祐中进士,累官兵部左侍郎。因蔡发迹于“石香书亭”,尼岗又改称“石岗”。
明末,蔡氏族人因避水患,迁睢南蔡桥新居,将石岗庄园委托于黄氏代管寄居,年深日久,常居为业。遂改“石岗”为“寄岗”,清咸丰年间筑寨。
黄大庄
宋天圣二年(1024年),黄姓从睢县皇台西黄大庄迁此,名“黄大庄”。
汤庄寨
清乾隆年间,该村属睢州汤文正(相传拜阁老之职,为三代帝王之师)的外庄子,故名“小汤庄”。后许姓来此定居并筑墙打寨,更名“汤庄寨”。
东梁庄
梁姓始祖梁大治于明末由本村西北2.8公里处西梁庄迁此,故名“东梁庄”。
张庄
清光绪三年(1877年),张姓自尹店范寨村迁此,故名“张庄”。
蒋坡楼
据传清乾隆年间,黄河决口,此村被淹没,只剩蒋家破楼一座。因忌讳“破”字,取其谐音更名“蒋坡楼”。
南王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王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名“王庄”,1982年更名“南王庄”。
栗庄
据《栗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栗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栗庄”。
付庄
据《付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付庄”。
李庄
明洪武年间,李、吴二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取名“李吴庄”。清光绪年间易名“李庄”。
小路涯
清乾隆末年,闫氏自“大路闫”村迁此,名“小路闫”,后讹传为“小路涯”。
吴新庄
清初,吴氏在此建新庄,名“吴新庄”。清咸丰年间,石柱徐氏买下此村,后四子徐竟印、五子徐竟连自石柱迁此,仍名“吴新庄”。
陈老庄
明末,西老庄陈氏族人南迁1.5公里居于此处,看护该族坟茔,后定居,名“陈老庄”。因该村居前,又称“前老庄”。
据《陈氏家谱》记载:村人陈武,天启辛酉科武举,清顺治十三年任副总兵,率兵御敌于广东高州,不幸阵亡。顺治十四年,帝亲写祭文哀悼。
汤庄
明洪武年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名“张大庄”。张姓富裕,汤氏为其种田。清光绪年间,张氏家败,将庄田转于汤姓,更名“汤庄”。
大田楼
清咸丰十年(1861年),田氏二兄弟从龙塘集北申庄迁此,后盖楼两座,老大居此,故名“大田楼”。
小田楼
田氏老二居此,故名“小田楼”。
马小营
中华民国时期,该村为伯党马家的佃户庄,因与周围相距很近,形似营盘,故称“马小营”。
郭小营
中华民国时期,该村为伯党马家佃户庄,郭姓先居此。因村小且与周围村相距较近,形似营盘,故名“郭小营”。
韩集
据《韩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 (1369年),韩氏奉旨自陕西华阴县迁此,因地势低洼,取村名“韩家洼”。后韩氏人多树大,于清光绪年间起集,改名韩集。
付店
明洪武二年(1369年),付氏自山西洪洞县迁往本镇付庄。清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又由付庄迁此,并开一店铺,故名“付店”。
王玉环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有一名叫王玉环的女性从彰德府(今安阳县)乞讨到此落户。因乐善好施,深孚众望,死后人们改村名“王玉环”,以示纪念。
王玉环村
康堂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康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后在村西建一庙堂,故名“康堂”。
石槽
相传此村原名“白陵岗”。明万历年间,村人孟氏在朝为官,皇上御赐饮马石槽一口,故易名“石槽”。
老河涯
原址位于安园西北300米处。宋末因原村址地势低洼,徐、李、张三姓商议将村迁至老黄河一支流东岸涯边。河口甚宽且历史久远,村人称之为老河,故取村名“老河涯”。
安园
据《安氏族谱》记载:明嘉靖二年 (1523年),安氏始祖安泰为进士。奉命由山西省宴城县迁此。此处南有果园一处,故名“安园”。
南杨庄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杨、屠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杨、屠不睦,屠姓强,邻村称其村“杨自怯”。
清光绪年间,杨盛屠衰,改村名“杨庄”,1982年更名“南杨庄”。村民习种蔬菜。
王太河
据传,该村原名 “伍庄”。明洪武年间,一名叫王太问的人被贬官住“伍庄”北头务农,置良田,雇长工,家业昌盛,其后裔为光宗耀祖,以“王太河”命村名。后王氏人众,两村合一。统称“王太河”。
陈小楼
南朝宋末,陈氏自河北遵化迁此。后渐富裕,盖楼一座,因村小,取名“陈小楼”。
董庄
原名“祝庙”。清末,祝氏家族因受外姓欺压,与睢县董店董氏家族交换村舍,故祝庙无祝姓,董店无董姓。后董氏人丁兴旺,易名“董庄”。
村民用麦杆编制的粮囤、锅帽享誉民、睢两县。
湾子
明崇祯年间,李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因村中道路弯曲,名“李家湾”,后讹传为“湾子”。
南许庄
明朝严嵩被贬后,其护将许英、许耀二兄弟流落至此。许英居南,许耀居北,故南村称“南许庄”,北村称“北许庄”,今仍有“南许英北许耀”的传说。
龙塘镇地图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7065.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