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星球几十亿年的演变过程中,无数的物种诞生了,同时,也有无数的物种湮灭。沧海桑田,岁月赋予了这些物种一种神奇的存在方式——化石。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奉献一生,只为寻找化石秘密;他们默默无闻,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孜孜不倦地还原地球过往的印记。近日,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联合新华公益推出的“平凡化石故事•非凡贡献人物”活动,将发掘这些在古生物化石发现、科研、修复、宣传、艺术展示、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等方面做出不朽贡献的人物,揭开这些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季强在野外工作。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季强,是一位致力于晚古生代地层和牙形刺与晚中生代地层和古脊椎动物研究的古生物学家。他在鸟类起源和恐龙、哺乳类动物、古植物化石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国际晚中生代“三大起源”研究。
季强作为国家“百千万跨世纪人才工程”入选者,曾在国内外科学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专著6部。在2001年全球重要科学发现100强评选中,季强等人研究的全身披覆羽毛的恐龙化石位列第19名,被称为“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1996年8月12日,一块来自辽西四合屯的化石标本辗转到了季强手中。这块化石上的动物体态很小,但形似恐龙,嘴上有粗壮锐利的牙齿,尾椎特别长,有50多节尾椎骨,后肢长而粗壮。最引人之处是它从头部到尾部都披覆着像羽毛的皮肤衍生物,这种奇特的像羽毛一样的物质长约0.8厘米。
认识到这个长羽毛的恐龙是恐龙与鸟的过渡时期产物,季强从演化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鸟类是由小型食肉恐龙演化过来的假说。
同年,季强和他的同事联名在《中国地质》上发表文章,介绍对这一化石的研究成果。在文中季强他们使用了“原始羽毛”这个概念以区别“现代羽毛”。他们给这一动物命名为中华龙鸟,拉丁文名字意为“中国长羽毛的恐龙”。命名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中国人发现的;二是认识到它是一个过渡性动物;三是支持鸟是由恐龙变来的这一假说。
这篇文章的发表如平地起惊雷,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界的争议。
1996年11月,加拿大著名恐龙专家菲利浦来华,成为了第一位见到中华龙鸟的外国人。看到化石后,他提出了两个观点:一,这是一个小型的食肉恐龙。二,化石上的皮肤衍生物是原始羽毛。
1997年,费城自然科学院的5位世界顶尖级恐龙学家组成“梦之队”考察队,来到中国考察。在回到费城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恐龙专家奥斯特隆表示,“我不仅考察了野外,还看了两块标本,我同意季强的观点,它是一种长羽毛的小型食肉性恐龙。这是本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之一。”
中华龙鸟化石(左)及复原图(右)。
从此,季强教授便打开了鸟类起源和恐龙研究的闸门,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如原始祖鸟(1997年)、邹氏尾羽龙(1998年)、奔龙(2002年)、中华神州鸟(2002年)、吉祥鸟(2003年)、含胚胎的翼龙蛋(2004年)、华美金凤鸟(2005年)、喀左中国暴龙(2009年)。
中华龙鸟的横空出世,具有非凡的科学意义,它的发现标志着恐龙研究的一个新起点,为鸟类起源提供了关键信息。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国家地理》杂志创刊110周年庆祝大会上,手持封面印有尾羽鸟复原图的最新一期《国家地理》杂志,称赞中华龙鸟、原始祖鸟和尾羽鸟是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
1999年,季强开始着手哺乳类动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金氏热河兽(1999年)、攀援始祖兽(2002年)、沙氏中国袋兽(2003年)、獭形狸尾兽(2006年)、亚洲毛兽(2009年)等。
2002年,季强又涉足古植物化石的研究,并发现了中华古果(2002年)和始花古果(2004年)等珍稀植物化石。
季强主编的《腾飞之龙》。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47394.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90年后,寻访绝密“红色交通线”
下一篇:金姓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