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人物,他在位五十四年,居功甚伟,首开通商丝绸之路,改革货币,开拓疆土,是我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皇帝之一。虽然,他在晚年犯了一些错误,给后世留下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我们无法否认他的丰功伟绩。
他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当然,他也用着自己手上的权利,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作为皇帝,他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可正是因为他是皇帝的特殊身份,作为丈夫,他却是一个让人后世诟病的丈夫。
作为皇帝的汉武帝,一生妃子不计其数,但是,名字能够流传后世的只有四个,而就是因为有着汉武帝的宠爱,这四个女人的命运,却并不比其他人好到哪儿去。
陈阿娇——汉武帝的第一任正宫,可以说汉武帝能登上宝座,她和她的母亲有一半的功劳。她的母亲是馆陶公主,这个公主可不一般,她是景帝唯一的姐姐,太后的独女,可以说,其身份尊荣无比。但是,他还不只是宠爱,还有尊贵,荣华,财富等等,可就是这么一个雍容华贵的女人,始终免不了操一份做母亲的心。
女儿大了要出嫁,但是,自己如此身份,所以,自己的女儿决不能嫁给普通的王侯贵族,想来想去,她觉得只有当今太子能配得上自己的女儿,于是,按耐不住心中的着急,起身便去了刘荣的母亲栗妃那里,直截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与栗妃结为儿女亲家。
但是,栗妃好像不知道馆陶公主有多厉害,直接开口便以太子年幼为由,拒绝了馆陶公主的请求。话不投机半句多,光此一句,馆陶公主就知道这件事没戏了,转身出门后,不由得痛心疾首,直呼可惜。但是,一个人的出现,让她再次起了希望,并且,将这股精神转化为了为女儿某前途的力量。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当今最得宠的妃子,刘彻的生母,王娡。王娡听说,馆陶公主最近正为女儿的婚事着急,又听说栗妃并没有买这位公主的账,于是乎,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浮现了出来。这次亲自带着儿子来找馆陶公主,馆陶公主心下也有意将女儿许给这个胶东王,便问了刘彻一个经典的问题:你愿意娶你的姐姐阿娇为妻吗?年仅四岁的刘彻表现出了不同于寻常孩子的智慧:我如果有一天能娶表姐阿娇为妻,我一定为她用黄金盖一幢大大的屋子。
听到此话,馆陶公主差点没哭了,心说,你太子不娶我女儿,有的是人娶。于是,在征得汉景帝同意后,两人结为儿女亲家。从此,诽谤打击太子刘荣成为这对亲家的日常任务,凭借自己尊荣的身份,馆陶公主成功把太子拉下马,将自己的女婿刘彻推上了那个皇帝之位。
但是,毕竟孩子的话终是做不得数的。荣登大宝后,汉武帝马上开始移情别恋,果然,赐给了阿娇一幢宫殿,只是这个宫殿被人们称为冷宫……
“站在中间的那个歌女叫什么名字?”“她唤卫子夫,是从小便在我府中长大的舞女。”在姐姐府上欣赏歌舞的汉武帝,突然被一个绝色美人吸引了。隐藏在龙袍下的那颗心不安分起来,“朕累了,要去休息了。”平阳公主何等人物,当然知道刘彻的心意,于是,她马上让卫子夫去服侍皇上休息……
回到宫里,卫子夫立刻就成为了皇帝的新欢,卫子夫也没有辜负皇上的宠爱,不仅将自己献给了皇上,更是为汉王朝举荐了自己的弟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卫青。从此,卫青成为了汉王朝历史上,抹不去的荣耀。但是,红颜易老花易凋,再标志的人,也有老去的时候,卫子夫也不例外。
然而,即使朱颜辞镜色衰爱弛,卫子夫依然记着立后之时枚皋那篇劝诫之赋。再者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及外甥霍去病为汉武朝立下不世之功,威仪不泯,天下尊之。盛宠之下,功高相加,卫氏外戚的规模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壮大。
征和二年春正月,巫蛊祸起,血流入渠,尸骸遍地,之后卫子夫自杀。
但是,皇帝总是不缺女人的,这个时候,一个女人出现了,李夫人,不仅长得倾国倾城,而且色艺双绝,汉武帝心中一高兴,便册封为贵妃,代替了那个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卫子夫。这个李夫人很争气,还不到一年的时间,顺利的为皇上怀了龙种,十月之后,诞下龙子。
然而,就在这最尊贵的时候,李夫人不幸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
后元元年,已经略显年老的汉武帝独自坐在大殿之内,似乎是在闭目养神,却又眉头紧锁,不发一言。这个时候,殿外传来了一声响亮的声音,随着脚步声的进来,侍卫一脸高兴地说:“皇上,神女找到了。”
汉武帝紧闭的双眼睁开了,殿外站了一个身着绿色衣裙的姑娘,汉武帝欣喜的看着这个姑娘:沉鱼落雁之姿,美的连旁边的花都黯然失色。近前想瞧个仔细,却惊的汉武帝一愣神,这个姑娘是个残疾!她的两个拳头紧紧握在一起,竟然打不开。
汉武帝叹了一声奇,上前忍不住去掰开这个姑娘的手,然后,大家可能猜到了,这只手竟然张开了,并且,姑娘张开的手中躺着一枚碧绿的玉钩,这个姑娘就是著名的钩弋夫人。不久之后,钩弋夫人怀孕了,但稀奇的是,竟然怀了十三个多月,才产下一名男婴,起名刘弗陵。
后来,刘弗陵继位大统,但狠心的汉武帝吸取前时吕后教训,采取了存子杀母的办法,一年后,汉武帝也在憔悴中与世长辞。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9281.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聊斋-《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