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惠州市惠东县大亚湾范和古村
范和古村,位于惠州市惠东县大亚湾东南部,历史悠久,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范和古村古称饭罗冈,亦有饭箩冈之称,相传以地形貌似饭箩而得名。后因当地方言“饭箩”与“范和”同音,在清代乾嘉时期,村名饭罗冈已慢慢改为范和冈。范和古村古建筑繁多,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主要是潮汕和广府风格建筑,范和古村现存房屋均为潮汕地区最为常见的爬狮 (或称下山虎)布局,一层砖木结构,青瓦硬山顶,墙群用花岗岩条石砌筑,最迟始建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范和开村时间于元末明初。内外管巡检司设置于明洪武元年,饭罗岗早在明朝之前已形成聚落,村中各姓的谱牒资料和源流显示,范和村的开创时间大致是元代至顺四年(1333)。范和有一座建于明末的城隍庙。该庙在范和村罗冈围祎外,至今保存完好,兼具广府风格和潮汕风格。先有范和,再有稔山。稔山圩开圩时间,已经是明代的下一个朝代。《稔山镇志》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稔山圩开圩,建圩时圩集设在今天的老市场。”稔山因圩镇东侧的山岗上稔树丛生而得名。这是北距范和两公里的稔山圩,首次踏上城镇化的征途。
范和的地位在清代也有所提高。《稔山镇志》介绍,清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04~1715)大棚守备协标右营驻平山后,转驻范和,设都司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和外委四员。清康熙五十五年春,提督王文雄提移平山汛守备于范和,稽查渔船,建官署18间,兵房100间。及至乾隆八年(1743),范和为归善县城守营,共有官兵584人。
据记载,范和村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就有了颇具规模的集市,最早的贸易市场在三角街、老米街、新布巷一带,稔山、铁涌、吉隆等地的部分海产品在此销售,光商店就有上百间。
十二、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桥溪村,是梅州市东北部雁洋镇的一个自然村落,与大埔县英雅乡接壤,位于梅州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明万历年间,源自客家中转站——福建宁化石壁村的朱陈两姓人家,筚路蓝缕,辗转搬迁,先后来到桥溪村繁衍生殖,400多年的宁静乡村生活,营造出如今远离喧嚣的这一方绿洲;而不甘寂寞的游子们走出山村,打拼了一番事业后落叶归根,使这里又产生了不逊于他处的客家民居建筑群落。村里平时都很安静,村口、村里的小路旁,种着李花、梅花、桃花等各种各样的果树,春天来到的时候,梅白桃红,一茬一茬地开着,小溪流水就在身边响着,那感觉让人有如回到远去的童年。桥溪村村口有一小片树林,叫五彩林,其中有国家2级保护的珍稀古树红楠木、白桂木,以及迄今发现的广东最大的青蓝木,胸径达3.3米。这些树木不但珍奇,而且叶子颜色各不相同,红的奔放,绿的葱翠,黄的典雅,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花儿配合着,成为村中田园风光优美亮丽的点缀。流水、山林、老屋,一个大山里的古村落,今天仍然继续它平静而朴实的生活,第一眼看见它,就有一股欢喜从心底深处冒起,怪不得古人会说“小隐隐于野”,桥溪村,就是一个适合隐士居住的诗意栖息地。最让人喜欢的是那一溪流水,脉脉流淌,配合着错落有致的树林,即便是在夏日正午,也林荫蔽日。房子沿着山势筑在高处,只有一条小石桥,一条小小的土路,引人望向露出树林一角的民房,背靠五彩林,仰望白云出岫,遐想深处人家,这不就是让人向往的隐士生活嘛。从村口至村中,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不少。其中村中朱氏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历时12年才竣工的“继善楼”,就是其中的翘楚。继善楼是一座典型的二层夯筑的杠式围楼,不但规模比较大,有七杠之多,而且内部装饰甚为精致,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存在这样一座华丽的大屋,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有人的地方就有民居,桥溪村藏身于阴那山里的一个山谷,不象平原地带那样一马平川,仅有的一些平地就让给稻田和菜地了,聪明的山民们因势利导,顺着山势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形成了桥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胜场,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更是一个绝妙的外景地,可以从不同角度摄取独特客家民居的神韵。
十三、汕尾市陆丰市大安镇石寨古村
石寨古村,位于陆丰市大安镇区域内。古村落初建于唐代,起初只是一座坐落在平原上的小村落。到了明朝末年,匪盗横行,村民进行了大规模建设,用城墙把整座古村包围起来。石寨古村落是由石寨、新寨和忠贞祠三部分构成。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潮汕地理文化的特征,是汕尾市唯一的国家级古村落。
石寨又名石城,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之地,其开基之年代,据考约为唐武德年间。明末黄氏族人入住,其后诸姓陆续迁出,只余黄氏一姓,现有人口数千人。
石寨地形奇特,实为罕见:群山环抱,小河蜿蜒,方圆十里之平坦谷地,中间突起一座形如雄狮之小山岗,石寨村落即置小山岗之上。小山岗高几十米,纵横几百米,却是峰阜,坑谷分明,俨然名山巨岳之模型。雄狮首尾相顾,蓄势待发,生机盎然。本自巨石嶙岣,荆棘满岗,石寨先人辛勤开拓,就地取材,采石筑城,而成“石寨”。城高约十米,环山而筑,宏伟雄浑,有如一道银环挂于雄狮颈项。城内民居依山势高低逐级而建,秩序井然。城前有湖波如鉴,湖外小山形如覆釜,肃然列案;周遭峰峦拱护,端正雍容,有如王谢子弟依仪而列;城外树木森森,奇花异草不下几百种;莺啼雀噪,好不热闹。正是鸟语花香,四季宜春,置身石寨村中,如入桃源仙境。
山川毓秀,地灵人杰,石寨人宅心仁厚,气态清盈,人才辈出。据传石氏有才女以“一斗半、二斗半、三半斗、四斗半”应对自身姓氏之询,而成一时佳话,相传至今,犹为人所乐道。谢、陈二姓亦曾有进士各一名。黄性琮、黄致健父子游学择里,足迹遍及闽粤。及至石寨,惊喜此处秀丽风光,叹为观止,于是卜居于此。自此果是世系繁盛,瓜瓞绵绵。且于城寨东面约四里处用时十八载增建一城寨,谓之“和安里”,俗称“新寨”。近代二百年间,石寨黄氏族人计有进士一名,举人七名,贡生三十六名,秀才几百名,可谓簪缨满堂。黄氏家庙内挂有功名牌匾四十八幅,城寨正门(西门)外竖立旗杆石二十八付。可惜已遭拆毁。其出仕者,亦著有政绩:黄易仕闽,孤忠抗叛,以身殉节,卒后获朝庭赐谥“忠贞”,设庙奉祀。黄德星仕桂,廉洁爱民,享有“清惠风”之誉。此为其中二例。
石寨黄氏族人谨遵祖训,时刻不忘诗礼,日夜勤事耕读,人无贵贱之分,无士农之别:牧童耕夫,挑灯夜课,不以为怪;秀才贡生,把犁事稼,不以为忤为此石寨人不论士农工商,皆是文采焕然,礼质彬彬;临于社会,令人起敬。
石寨黄氏族人慎终追远,一年八节拜祭祖宗,大小宗祠,例必举行春秋二祭;元宵过后即举行祭礼,冬至将临,即举行祭阕,酬神演戏,热闹非常。凡此种种,体现石寨人重孝、依仁、尚义。
石寨人坚持传统文化,但不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是与时俱进,今逢盛世,神州崛起,石寨人砺秣奋发,兴科技,搞经济,成效斐然。现城外高楼耸立,鳞比栉次,与古城寨相映成趣。石寨是颗明珠,历久而不失色,她将永远发出灿烂、辉煌之光芒。
十四、河源市东源县仙塘镇南园古村
南园古村位于东源县仙塘镇红光村,距河源市区仅12公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路东江航道贯穿,陆路京九铁路、205国道、粤赣高速、河梅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现南园古村有常住人口1900多人,除建筑外的山地有800亩,可用作旅游配套的古民居达15万平方米,共有36座客家民居古建筑,始建于明末终于清初,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另外据族谱记载,南园古村捐授的官宦就有23名之多,留下众多的官宦、商贾巨宅,是河源市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代表性客家古村落之一。整个古村落是同姓聚居,村民都是“潘氏”一族的后代,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区客家人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凝结着祖先智慧与汗水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根。也许你每天都从它身边走过,却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许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却听不到它发出的无声呼喊。据村落老人说,清末民国初年,在面积只有约1.5平方公里的村落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绅豪宅有100多座。现保存较好的有老楼、新楼、老衙门、新衙门、大夫第、下地塘等,是游人浏览的好景点。
古村落南依东江,西临徐洞村与东源县城相连,东北紧靠仙塘镇,东江呈东南流向与古村落擦肩而过,京九铁路从东西方向横贯而下,仙塘火车站近在咫尺;古村落与205国道也仅距1公里;东江航道可通百吨轮船直达珠江口水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古村落从古至今都是个繁华昌盛之地。
据记载,仙塘潘氏一世祖铭德公的父亲伯澜公因战乱流落于韶关一带,后定居于翁源甫镇,成为该地潘氏开基祖,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明朝成化四年,因粮加租,与县官结仇,灾祸临头,被迫令遣散妻儿老少,离乡背井,迁居各地开基建业,伯澜公长子铭德,迁居顺德县冲鹤乡,明宏治十年,铭德公携家眷又迁河源县老城青云里居信,相传铭德公经营鱼种买卖,初始落脚时,租房居住,后来才买房一座,生潘洋、潘溢二子,后至洋公三代孙链公,和溢公六代孙念梅公从槎城先后迁来仙塘定居,开荒拓土,至今已有400年历史了。
十五、阳江市阳西县织篢镇大洲村
大洲村,隶属阳西县织篢镇大泉村委会管辖,村房屋坐东向西,依河而建,建村始祖 何恬斋,清乾隆16年从阳江来织篢,在织篢圩上行街开福记油糖铺,以经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在全国开设42间油糖铺,赚钱后何恬斋来大朗买下大片土地,在 河边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朗,距今有240多年历史。
大洲村是一条有着227年历史的古村落,全村一色何姓,开基始祖是何恬斋,村名是沿袭顺德伦教大洲乡的名字。2008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
大洲村何氏溯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何氏41世祖何昶由安徽庐江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宫廷内皇妃争宠,失宠吴妃逃至珠玑巷藏匿。得宠皇妃暗中派兵血洗珠玑巷以绝后患。珠玑巷33姓人家遂大举南迁。何氏54世祖何琛逃往番禺,后代又徙顺德。明崇祯十一年(1638),顺德七世祖建屏南下阳江,于江城里仁坊开基。何建屏悬壶济世,收入颇丰。其曾孙何恬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从江城南下织篢圩,在上行街开油糖铺,商号福记,后改号南盛源。何恬斋在兄弟中排行第五,织篢人叫他何伍,族中晚辈尊称他为五公。由于伍公精通陶朱事业,经营得法,薄利多销,生意十分红火。不久,又在上行街增开了一间商铺,号同盛祥。何伍的生意越做越旺,商号越来越多,家财雄厚。后来,除了经商、置铺产外,还广置田产。其商铺之多,田地之广,遍及江城、埠场、平冈、织篢、蒲牌等地,计有田租7800多担,商铺十多间,还有当铺三间。并建立了一支拥有20多艘大船的船队,往来海南和雷州半岛采购槟榔、花生、水果,并远途运销至北京、天津等地。仅20年间,何伍便成了当地首富。
大洲村的布局与南方一般的村落不同,通常选择村地讲究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而大洲村是背靠织篢河,面向龙高山,造成背枕清流,面朝笔架的局势。此外,在宅舍的安排布局方面也与他村不一样。七座大屋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没有巷口屋和巷顶屋的分别,每座三进三院落两天井四廊。七座屋的前廓可互通,座与座之间有等距离的巷道,通风采光十分良好。每座屋虽自成体系,又靠围墙、后院和东西厢房连接,全村又成一大整体,倍感安全。村前又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横跨左右,像护城河一般,给大洲村多添了一重防护。厢房一般供仆人和家丁使用。后院是做社的地方。大屋门前是一望开阔的晒场(地塘),晒场南端还有一排谷仓。
十六、清远市连南县油岭瑶寨
油岭千户瑶寨秀美的风光,浓郁的风情,拥有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瑶族耍歌堂和瑶族长鼓舞,拥有一个国家级授予的民间歌王和一个省级授予的民间鼓王,令世人瞩目。踏入油岭,看舞听歌,风情万种入画来。1998年,油岭村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油岭千户瑶寨始建于唐,扩建于宋,鼎盛于明清,最多时有房屋近900幢,占地近400亩,1000多户,7000多人,素有“千户瑶寨”之称,村落现占地225亩。历史上,油岭千年瑶寨曾居住过“陈、何、齐、李、龙、盘、沈、朱、邓、房、唐”等姓氏的瑶家,唐姓最晚进住油岭,后来不断移民迁出,瑶居和瑶民减少,“现古寨有873人,民居300多幢,姓氏有唐、盘、房三姓”。
清同治袁永锡《连州志》卷八《瑶排志》记载:“油岭排,坐西面东,两山环合,山层级,高下相承。瑶人次第居之,前峙高良(今县城)石山,背层嶂耸立如屏,下有圆墩,因立祖庙。连南瑶族自治县境内的瑶族统称“八排瑶”,因历史上有油岭、南岗、横坑、军寮、大掌、马箭、里八峒、火烧排八个大村寨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变迁,八个大村寨有的已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了,目前尚存的规模较大的有三排镇的南岗、油岭和大坪镇的大掌三座瑶寨。而以油岭千户瑶寨著称,蜚声中外。
十七、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市石排镇塘尾村,以古围墙为界,全围(东莞地区称村落为“围”,靠近池塘的显著地段为“围面”)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2001年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十八、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
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是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文化古村,相传古时有许多雀鸟在古鹤村山林中栖息,众多鸟类中以白鹤居多,由此得名“古鹤”。历史悠久的古鹤村有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清代就有的4条石板街,总长约1800米的,悠长而古朴,展现了800多年的风骚。村民曾在1922年翻新石板路,去年古鹤村又花巨资重修。清代皇帝光绪赐的“乐善好施”牌坊,有李鸿章的题辞和印章,该牌坊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用花岗石雕凿构筑,高约8米,柱下镶嵌抱鼓石,见证了这个古村的历史。古鹤村作为中山一座特色古村落,村内保留着很多的牌坊,每一座牌坊都代表着一种荣耀和优良教育,村中仅清代就出过8位举人,当今还出过外交官员和中国工程院士。此外,近170年历史的古祠堂村中有三座,其中郑氏祠堂内提有敦宗睦族的宗旨,见证了古鹤有史以来的包容、和谐精神。
十九、潮州市潮安区古巷镇古一村象埔寨
象埔寨,位于潮州市潮安县古巷镇古一村,东距潮州古城约8公里,座向为座西南向东北。古寨于南宋景定三年即公元1262年开创,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明清发展盛期的贸易商埠,也是目前粤东地区保存完整年代久远的古寨之一。 1987年12月被列为潮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2月被广东省宣布为广东省古村落。象埔寨为方寨,寨总面宽为162.40米,总进深为154.40米,面积 25074.56平方米。象埔寨倚象岭朝笔峰,古时寨前是川流不息的古港,寨南寨北是护寨的河沟,一面靠山,三面临水。整个方寨外围由高大牢固的寨墙围陇,寨墙厚0.88米,高5.57米。全寨由一东大门进出,石砌拱顶,上有雄伟高大的寨楼,寨楼大门上有石匾额“象埔寨”,并有落款,上款为“壬戌之秋”,下款为“颖川郡立”,说明本寨陈氏祖先乃从河南中原南迁而来。寨前广场庄严矗立着“六尖四平”十座旗杆石。在陈氏大宗祠后面有一座气势雄伟的大夫第后楼,与寨门遥相对应。寨南寨北中点各有更楼一座,南北更楼遥相对应。
寨中建筑布局严谨规整,建制为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住房全属陈氏家族。一进入寨门,是一条大通道,直通大宗祠陈氏家庙孝思堂。大宗祠位于寨中后部中央,大宗祠屋顶为悬山顶建筑,是一座金碧辉煌、典型的明式建筑。大宗祠前面是留芳亭,留芳亭的建筑为“八柱四垂”,犹如龟头。这种三进祠堂前面是留芳亭的格局,是目前粤东地区唯一的一座。大宗祠左边是西湖公祠(二房祠),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右边是松轩公祠(房祖祠),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九月。这两座祠堂都是宫殿式建筑风格,外埕配“龙虎门”的建筑格局。龙虎门为南北向,门脊为楚尾花。西湖公祠龙虎门正面石刻匾额“二房祠”,背面匾额龙门为“奕叶流芳”,虎门为“崇禋世祀”。松轩公祠龙虎门两门亭正面石刻匾额为“房祖祠”,石刻书法刚劲有力,四座门亭高大、雄伟、壮观。松轩公祠前面是雍穆公祠,建于清道光十七年,是一座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
大通道两侧,各有三条平行的巷,寨门到大宗祠后,共有南北横贯三条街,与巷交叉穿全寨,全寨三街六巷全部贯通,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是皇城建筑的缩影,故有“象埔寨、皇城起”的美称。
登上象岭俯瞰,象埔古寨寨内三街六巷七十二座气势雄伟,井然有序,俨然一座古城。
二十、揭阳市普宁市洪阳镇德安里
德安里位于普宁故城洪阳镇南村,是清末广东水师提督、名将方耀与其兄弟共同营建的家族集居寨,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式建筑组群,也是国内罕见的府第式古村落。
始建于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绪十六年建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整个德安里分“老寨”、“中寨”、“新寨”三部分,占地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寨内有客厅、祠堂、佛堂、书斋、卧室、餐厅、库房、阁楼、门房,还有寨前广场、后花园、莲池、寨门、围墙,围墙外有护寨河,房屋总数773间。整个建筑规模之大,构筑之精,造型之美,堪称建筑艺术一朵奇葩。
德安里的建筑,集潮汕民居建筑的大全:大祠堂、三厅亘、五间过、四点金、下山虎、驷马拖车、五壁联、独脚狮等。在潮汕见不到或罕见的建筑形式,在这里都能看到。
德安里整个建筑组群由三部分有机联系组成,每一部分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富于特色的建筑组群,一组“百鸟朝凰”、两组“驷马拖车”,每组里面又有多座独立的造型结构,各具特色而又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建筑物。德安里老寨和中寨坐西朝东,新寨坐北朝南,老寨建筑格局为“百鸟朝凰”,中寨和新寨建筑格局为“驷马拖车”。建筑形式保持了晚清典型潮汕村寨特色,寨内又有洋式建筑,有继承,也有发展。德安里虽历沧桑巨变,但整体建筑保存较完整,其规模之大,构筑之精,式样之全,造型之美,堪称潮汕建筑艺术的奇葩。它以其罕见的建筑布局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被编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民用建筑教科书中。
二十一、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
郁南兰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极具特色、价值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郁南县著名的侨乡。村内保留有包括状元树、状元进士馆、十德文化馆、农耕典当馆、林氏宗祠、状元亭、林如堂状元碑、双桂堂古屋、安宁庙、瑞昌大屋、正己学校、兰花苗圃培育基地(兰花观赏园)、状元及第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进士碑、状元及第牌匾、状元路、“状元”、“榜眼”、“探花”、“进士”等众多文物古迹。兰寨村目前有郁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座,有元朝末期先人留下的长约25米、高3.5米古城墙,古街巷大小4条,古井一口,全村有清末古建筑30座。
兰寨是一个文化之村。2014年,兰寨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兰寨崇文尚学蔚然成风。科举文化、状元进士文化在该村得到了集中体现,兰寨培养出了状元林召棠,进士林劭南、林焕羲、林劭熙,翰林林淳耀,以及众多的举人秀才,兰寨的先人们具有远见卓识,真正做到了优先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兰寨是古百越文化展示区,如今还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古百越瑶墙,是古百越文化的遗存。
兰寨是一个文明之村。兰寨林氏族人十分注重道德品质与思想情操的修养,提升人的品格精神,林氏祖先拟订的“十德”修身纲要和“林氏家训”,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子孙后代的思想品格。“十德”指“仁慈、义气、礼貌、睿智、信誉、忠诚、孝顺、节制、勇敢、和谐”,“林氏祖训”有“崇孝道,睦宗族,重教养,齐家政,正礼节,务读书,明德性,谨语言,慎交友,务世事”,“十德”内容及“林氏家训”与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和新时期云浮精神“诚信,包容,实干”一脉相承。正是有了“十德”修身纲要和“林氏祖训”,才使兰寨林氏子孙培养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并孕育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多年来,兰寨实现了零信访,零治安案件,零矛盾纠纷。兰寨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兰寨人勤劳俭朴,诚实守信,邻里和睦。
原地址:https://chinesefood8.com/18158.html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